白雪飞沙在墨西哥买了一套leica m3 + summicron 50mm f2 缩头,跟i50mm说好像镜头有问题,总是发虚。近距离、无限远都虚:

哈哈,看了他发来的照片,我问他:“是不是镜头拉出来后没有向右旋转呀?拉出镜头后,还要顺时针拧一下,需要卡住,不然肯定虚呀!”。
“呀,还要拧一下呀。明白了”
初玩缩头的朋友都要注意这一点哈。

白雪飞沙在墨西哥买了一套leica m3 + summicron 50mm f2 缩头,跟i50mm说好像镜头有问题,总是发虚。近距离、无限远都虚:
哈哈,看了他发来的照片,我问他:“是不是镜头拉出来后没有向右旋转呀?拉出镜头后,还要顺时针拧一下,需要卡住,不然肯定虚呀!”。
“呀,还要拧一下呀。明白了”
初玩缩头的朋友都要注意这一点哈。
逆行者中,夹在医生护士之间的,原来还有我们摄影师的身影。像战地摄影师一样,深入一线去拍摄。拥有十几年摄影经验的摄影师董天晔,就是其中一位。
中国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种超能力,古人说“老子生来80岁”,其实就是指中华文化天生具备比其他文化更成熟的心态,中国人的自觉自悟是与生俱来的,这老哥也是这样,摄影本来只是兴趣,十几年的纪实摄影,使用摄影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专业摄影师。
只要台湾不解放,永远都会有解放军,也会有解放日报。i50mm很羡慕董天晔,能去解放日报工作,敬礼。
Leica Q2 / Leica M10
董天晔:老老实实,平平淡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希望拍摄最自然的状态,展现给观众自己的主张和意念。
摄影不是任务,也不是灵感的迸发,而是一种凭直觉的记录,它不是给人一饱眼福的盛宴,它没有明确的意图。美国有Vivian Maier,俄国有Masha Ivashintsova,中国有我们大家,“以摄为乐 ,摄而不影”。
吳志翬:影像界各家公司喜欢给自己的镜头取名字,其中徕卡便是集大成者。各种拉丁语的拆解揉捏,造就了摄影史上的奇观。
喜欢街拍的,大致是35mm和28mm这两个焦段的重度好用者。比之35mm的视角,28mm更大气一些,当然对于使用者场景调度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一些。28mm这个焦段的镜头虽没有35mm的群星璀璨,但也不乏铭镜。
用过Contax的g28、Voigtländer 28f2,还有Leica的Elmarit。这些28mm里,自然喜欢Elmarit多些,到不是品牌情节,而确实是它的发色更厚些,对比度也更好些。
命名是个神圣的事情,因为命名即是宣誓主权,意味着拥有。当然,有人说对物件命名真的没有意义,就好比嘲笑宜家的家具命名策略。但是,名字的好坏才是决定一样产品消费者印象的决定因素。哈佛商业评论好像还专门刊过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消费品音节对于口碑的影像。
当然,影像界各家公司喜欢给自己的镜头取名字,其中徕卡便是集大成者。各种拉丁语的拆解揉捏,造就了摄影史上的奇观。
Elmarit是f2.8的专属姓名,当然m系列只有21mm、24mm、28mm、90mm、135mm这几个焦段有Elmarit,这里当然要重点讲一讲28mm。如果要为Leica Elmarit 28mm断代的话,算上现行版,一共有6代产品。
虽然喜欢老物件的leica迷会执念在九枚玉的味道里无法自拔。但将它用在现代的数码相机里,基本也就看个乐子,满足自己对玄学的考据癖。现行版,小巧可人,金属遮光罩也完全增加了镜头格调,令人爱不释手。只是asph的镜头为数码做了优化,拍胶片也就那样。九十年代初的IV代是asph前最后一代,也有称这个版本为pre-a版,而IV世代算是实力最均衡的产品了。
继续阅读聊聊 Leica Elmarit 28mm f/2.8 v4 作者:吳志翬有朋友新买了一只徕卡长焦镜头,发现有跑焦的问题,然后问是不是镜头有问题呢?这类跑焦的问题,不外乎机身或者镜头有问题。
1、把镜头大对焦标尺推到最近0.7米处,光圈全开。(使用leica m9 + summicron 50mm f/2 镜头)
2、找一面墙,从墙的侧面拍墙上的挂物,比如画中人物的嘴。记住不是用镜头对焦,而是靠脚步前后移动,让镜头固定在0.7米,眼观察黄斑是否重合。重合后按下快门。
3、照片导入到电脑,查看对焦点是不是在黄斑对齐点位置。比如画中人物的嘴。i50mm拍的这个就非常扎实,正好在嘴上。
4、推理分析。如果焦点清晰,那么证明0.7米处对焦是没问题的。如果焦点有偏移,比如下巴清晰,或者是眼清晰,那就说明您的徕卡镜头或者机身有跑焦的现象了。
继续阅读如何检查徕卡相机和镜头的跑焦?leica 的正确中文翻译是“徕卡”还是“莱卡”?
双人旁的“徕”,是动词哦,行走的意思嘛,跟人有关系嘛,所以街头摄影师、人文摄影师、纪实摄影师都习惯用“徕卡”,这也是i50mm使用徕卡的原因嘛。
草字头的“莱”,草本植物哦,对于风景摄影,花卉摄影,更合适吗,显得清秀呀。当然 吃货摄影师也可以用“莱卡”,莱是可以吃的植物哦。据说很多文学作品用翻译成“莱卡”。
哈哈哈,音译嘛,都可以啦。
不过为啥还是更多的使用双人旁的徕呢?因为徕卡更适合拍人啦,人文纪实嘛。用草字头的莱就变成拍拍花花草草啦,岂不是贬低了徕卡?哇哈哈哈
Ancora:不敢相信我运气好到会收到连号的M3
主要是一直怀念我的第一台胶片机,那是早期的一台编号735 532的双拨M3,带给我了很大的震撼,相比之前手上的5D3,这个小机器无论质感和操作都让我爱不释手,丝滑的双拨、安静的快门声,一卷基本可以拍40张,我没多久就出掉5D3,进入了胶片、徕卡的世界。
继续阅读必然,偶然,顺其自然,Ancora的顺号徕卡m3根据i50mm自己的实际拍摄经验,徕卡哪怕是最新的summicron 35 f2 asph、summilux 35 1.4 asph都有暗角,而这种暗角不是每张都出现,而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自己就显现出来了,而且对整体气氛有增加,老版镜头在这方面更是运用的如火纯青。这种对暗角的把控能力决定了哪些是传奇镜头,那些是平庸的镜头。实际上i50mm都是关闭数码m机的镜头检测的,打开后会减少暗角,同时也减少了性格。
徕卡向蔡司定制的传奇15mm/8镜头,号称世界顶级无畸变的超级广角,由于装配工艺过于复杂只生产了300来只。也有说是350只,实际可能是徕卡定了350只,实际交货300。目前存世很少,都是常见于拍卖会,基本在十万元级别。它的替代品就是康泰时修改了光学设计,给自家的contax g1、g2配的g16 mm f/8镜头。这枚镜头简化了组装工艺,使得可以低成本大量生产,尽管如此这枚g16也是最贵的g系镜头,全套带中灰镜的要过万元。
这枚徕卡定制的15mm光学设计实在诱人,但十万元级别的售价确实只有仰视的份儿了。很多朋友担心在数码上的表现,这种后组深入机身的设计对数码肯定不够友好,数码调成黑白就行了,只是拍彩色有红移而已。
都知道旁轴镜头的优势是小巧,可是为什么小巧呢?简单来说,焦距是镜头光心到底片的距离,焦距越短光心离底片越近,所以广角镜头后组都跟着更靠后,而90mm镜头最后一片玻璃就很靠前。旁轴镜头可以离底片非常近,这就给镜头设计提供了很大自由,可以制造出非常小巧的超广角,这枚15mm/f8就是这样的饼干头。很薄,让现在的微单镜头都汗颜,更别说单反了。
为什么单反广角头都那么大?甚至比长焦头都大,因为单反在镜头根底片中间有个反光镜结构,无法深入,于是有了一种理念。就是给广角头屁股后顶上一个望远镜,让广角的成像平面可以垂直投射到底片。于是r单反镜头的体积就开始变大了。
Carl Zeiss Hologon for Leica M, in beautiful, near-mint condition, clean optics, with matching finder, center filter, original brochure from 1974, rear cap and maker’s box with matching serial number (!),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this special lens we have seen
首先,徕卡m3的50mm线框是固定的,它永远会出现。徕卡m3总共有50mm、90mm、135mm三个线框。
如果给m3装配非眼镜版35mm镜头,就会带出135mm线框。眼镜版的35mm镜头,只会出现50mm线框,并由眼镜缩小取景范围以匹配35mm视野。
一般来说,徕卡的28mm与90mm线框也是共存的,所以常见的转接环也是28mm跟90mm通用的,在m3上装28mm镜头,就会多带出90mm线框。
很多电影里的取景器跟相机 是不对号的。有的电影里明明用的自动对焦的数码单反,却出来了胶片机的手动对焦磨砂框。还有的电影明明用的徕卡,却出来了单反的取景框。
《枪声俱乐部》里使用m3加装的不是徕卡原厂镜头,不知道是什么镜头。不过根据凯文·卡特的言语,他是用广角贴近去拍的风格。所以这个徕卡应该配备的是28mm镜头,而且线框确实出现了90mm线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