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摄影师是与路人沟通后才拍照的,沟通后的叫街头人像,不叫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师与对方就像两条平行线,距离可以很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拍摄的非接触性这应该是街头摄影的特点之一哦,当然,偶尔摆拍一下也是可以的啦。
“亲爱的春天小姐,来,唱首歌~~啦啦啦啦”
看到很多摄影师是与路人沟通后才拍照的,沟通后的叫街头人像,不叫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师与对方就像两条平行线,距离可以很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拍摄的非接触性这应该是街头摄影的特点之一哦,当然,偶尔摆拍一下也是可以的啦。
“亲爱的春天小姐,来,唱首歌~~啦啦啦啦”
好像是从胶片时代的尼康某一款相机开始,单反相机的样子开始圆嘟嘟的了,有人说像运动鞋,有人说像外星产物,这种保时捷为尼康的设计,开启了单反“人体工程学”的新纪元,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唯独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根本不照顾用户手型,没有柿饼那样的手柄,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简约几何直线风格。这种几何造型并没有亲和力,圆、直线这种几何造型在自然界是找不到,人的身体更没有对应的部位,所以徕卡m一直与人保持距离。甚至现在的徕卡sl也是如此。
所以实际上初次见到徕卡相机,都会有种距离感,排除价格原因哈。用什么词语形容呢?就像是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要成为经典,还真得坚持自我,而且还得跟人类保持距离,不能去迎合。似乎艺术也是一样的,不是取悦大众,而是小众的共鸣。
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战斗军版徕卡呢?
答:灵魂不经过锻打, 炼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哦。
leica olive m3是当年徕卡为西德军方设计的,数量很少。通常刻字有“Bundeseingentum”,政府资产的意思,或者刻字为“Bundeswehreigentum”,军方资产的意思。现在的军绿色徕卡相机不再使用olive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了,改成了safari,这种更形象的词语了。
olive: 橄榄绿、黄褐色的、淡褐色的
safari:狩猎旅行;游猎
通常认为橄榄绿徕卡m3版本有214台,是根据当年徕卡运输单据判断的,但是实际情况肯定有出入。目前认为得1以保留下来的只有144台。而黑漆徕卡m3有1320台。另外还有少量徕卡m1 olive存在。它们橄榄绿下面是黄铜材质,军绿漏铜别有一番风韵哦。
并不是所有徕卡绿色相机都可以漏铜的,比如徕卡R3单反系列就不可以哦,R3的safari绿色下面是黑色,所以并不招人待见。也许这就是R3 safari价格一直起不来的主要原因吧。
橄榄绿的徕卡m3实际上数量非常稀少,以至于不像黑漆徕卡那样引人注意,它们都是军事用途,往往有很多使用痕迹,尽管如此,历届拍卖会leica m3 olive 价格都很坚挺。
继续阅读徕卡safari的源头:leica m3 olive橄榄绿军版David Bivins是一位创意总监,也是一位胶片爱好者,主要拍摄黑白胶片。他的David Shoots Film更新并不是特别频繁,但是内容确很实在。他的一篇文章写的关于尼康9000ed扫描的,特别吸引人。从关键词可以看到网站特点:blak & white 、 leica 、tri-x。哈哈哈。
奥斯卡·巴纳克创造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在这之前都是用大木箱子拍照,那时候也没有中画幅哦。所以一台小型相机把新闻摄影推向了大众。我们用的单反其实都是延续的徕卡标准哦。所以,徕卡的地位不仅仅是贵这么简单的哦。
Oskar Barnack 奥斯卡·巴纳克1879年出生,在1979年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World Press Photo 世界新闻奖(荷赛)”下设立了一项“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这个奖项一直持续到1992年。之后停止了颁发,在1995年徕卡公司接手,并在奖项前面冠名leica,命名为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简称LOBA。
虽然是1979年设立的奖项,为啥这本书却写的是从1980到2020呢?因为1979年的获奖作品,是在1980年颁发的哦,以此类推。于是你会发现有的一些资料写Floris Bergkamp是1979年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有的却写成他是1980年获得的,都是对的哦。
翻看这本书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1980年开始都是黑白,到后面才渐渐出现彩色,然后越往后越以彩色居多。也许是摄影奖项推动了彩色摄影的发展,也许是彩色摄影的普及表现到了摄影奖项上,总是,摄影从黑白走到彩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哈哈哈,黑白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出现哦。
也许这本书的图像就是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从战争的苦难到文明的复苏。也见证了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也体现在了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中,最早的都是以西方视角看世界,这也正常,那时候咱们也买不起相机和胶卷啊,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满世界跑。越往后,越会发现,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摄影师获奖,包括咱们中国的摄影师黄京哦~
当然,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主题,依然是“人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淺淺dё痕跡使用三枚玉的片子让很多朋友怀疑自己的机身设置,为啥我的徕卡mm拍不出这样的效果呢?i50mm认为,黑白照片的效果主要是来自于环境的选择,或者说光线的选择。如果玩胶卷的可能体会更深刻,哪怕是再好的胶卷和镜头,遇到没有反差的环境,出来都是灰不拉几的。毕竟胶卷每张都是钱啊,很快就会吸取教训,要注意一些光线的选择了。
当然,器材也占一部分比例。总之,黑白摄影主要还是考验摄影师对环境的选择,以及对器材的选择。
他说:三枚玉拍的不少,找了好久。照片都不是用来测试三枚玉成像的照片,因为“不是为了去表达镜头”而拍摄,故而这些照片或多或少都调过亮度对比度,无法体现三枚玉的特点。我很少拍摄“为了表达镜头特点”的样片。这镜头抗眩光不行,看角度,有时候光源放在边缘却又眩光:有时候,光源安排在画面里靠中间一些,又不会有眩光:总之,作为摄影用镜头,三枚玉非常令人满意。但作为玩味道,玩焦外,拍花朵玩糖水,这镜头不合适。光圈不够大。这是我的大致感受。
i50mm也是这样的哈,哈哈哈,同感。而且我自己也不排斥后期的,比如leica summarit 50 1.5的低反差表现就曾经让我肆意的后期……。但是,大部分时间可能还是不后期,主要懒……。淺淺dё痕跡的这句——“不是为了去表达镜头”而拍摄,确实说到人心里去了。其实,到现实世界大量拍摄,拍自己想拍到东西,然后从结果中归纳镜头到特点,这也许是一种高级的品味镜头的玩法。而这种玩法,也很简单,只需要拍的高兴就好了,唯一增加的工作量就是整理照片的时候给文件夹添上哪只镜头的型号,就好了。记录器材,这没有啥不好意思的,荒木经惟也这么干的,也没耽误人家成大师啊。哈哈
话说当年更换徕卡m9的ccd后,收到了徕卡上海的更换证明一张纸。然后,当时想没准那天会把m9卖掉,就想把那张纸放起来了。事情吧,往往是这样的,你越是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放哪里了。很有可能放到某本书里了,但是书实在太多了……,现在是真想不出来了。不过,也无所谓了,反着没想出手徕卡m9。
据说,很多人直接给徕卡客服发邮件询问,可以得到回复这台编号的相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更换的ccd。因为目前证书、固件编号等等,都已经可以造假了。不过,过去徕卡是有个查询入口的,输入编号告诉你相机情况,现在没有了。这种发邮件确认的方法,不知道什么时候官方会不会也不支持了,毕竟老这么发邮件有点烦人哇,哈哈哈。
不是,很多人的徕卡m9至今也没有脱膜。但是脱膜是没有规律的,我们试图用各种办法寻找规律,不过似乎都能找到反证。所以啊,,,看运气吧。
下图这样的,使用f16光圈,拍摄一张图片,放大到100%后,出现这种套圈的斑点就是ccd脱膜。也有呈现带状的。而如果只是一个黑点,那就是脏东西灰尘了。“套圈”是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