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 M4 m6 m7 mp 快速上片的方式 真是按照底盖上的方式装好 不用管齿挂不挂吗?

有一利,必有一弊

一般来说,徕卡m2、m3的上片方式是最安全的,片头塞入转轴只要对齐了,几乎不用叫检查胶片孔知否挂齿。但是徕卡M4 m6 m7 mp使用的是固定的快速上片轴,减少了插拔卷片轴的步骤,提速了。但也带来了,需要检查是否挂齿,因为很容易脱齿,白拍了。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摄影师给徕卡M4 m6 m7 mp上片也不看是否挂齿,直接塞进去就开拍了。这其实并不是他们马虎,惟熟尔。快速上片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徕卡 M4 m6 m7 mp 快速上片技巧

理想情况

胶卷片头按照示意图的曲度、长度、角度,塞进去,基本就挂上了。

意外情况

但卷片轴并不一定正好和示意图一样哦,那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拨动过片器,让卷片轴转成图示的角度。然后参考理想情况即可。

通吃情况

这个是熟悉相机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千万不要盲目学习哦。但是i50mm用这种方式确实从未失手。那就是把片头多拉长一点,然后让它伸出右侧的缺口一点。记住,是右侧的缺口,上图我手指的那一侧。就可以了。千万别伸出左侧的缺口,伸出左侧则基本上挂不上喽。

盖盖后验证回片钮里的红点

很多时候,就算你挂上卷了,过片时,卷片轴里的红点也不动。因为胶卷盒里的底片是松弛状态,有时候拍到第六张才看到转动呢。所以也不要着急啦,拍六张后再看。

二手徕卡镜头,正确的打开方式

怪现象

有位徕友出掉了徕卡summicron 35 f2 asph,要上七枚玉。然后发现成色好点的七枚玉都奔向两万了。真是有个怪现象,咱们想买啥二手徕卡就发现啥涨价,有没有同感?

挑战

后来徕友找到一枚一万出头的战斗版,到手后还是百爪挠心,心有不甘啊,又怕将来不好出手。哈哈,问我怎么办。我觉得这不是坏事,无论是选择实用还是退回去,都是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挑战。

收获

这是一次来自二手徕卡的考验,不是坏事,无论最后做出哪种决定,你都有收获。因为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留下实用,退回去换新的,不过是短暂的决定,而内心的感受却可以指导未来,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迷茫啦~

打开

二手徕卡镜头,正确的打开方式,打开的不是镜头包装,而是自己装满五味杂陈的心房。

leica summicron 35mm f2 v4 七枚玉

徕卡m4后背上的转盘是什么?

不光徕卡m4,早期的徕卡m2、m3、m4胶片相机有这个标示。

中心图标

是用来标记胶卷类型的,只是单纯标记,没有实际功能。因为当年摄影师都有很多机身,分别装不同胶卷,防止记错了。

中心有三个图标:红色背景的太阳、红色背景的灯泡、黑色三角形,分别代表日光型彩色胶片、灯光型彩色胶片、黑白胶片。

从m4-2开始,m4-2、m4-p、m6、m7、mp都不再有中新的小图标了,实在可惜。

外圈刻字是iso数值

这个DIN和ASA就跟温度表一样,是不同的标准。DIN是德国工业标准,ASA是标记标准。

这个iso转盘的指针m2、m3、m4也是用来标记胶卷类型的。

而m4-2、m4-p干脆连指针都省了,只有个对应关系哇哈哈。

有测光的徕卡m6、m6tt、m7、mp就需要正确设置这个iso转盘了,否则测光不准。

ASA/ISO 50 = DIN/GB 18°
ASA/ISO 100 = DIN/GB 21°
ASA/ISO 200 = DIN/GB 24°
ASA/ISO 400 = DIN/GB 27°
ASA/ISO 800 = DIN/GB 30°

先沟通的不叫街头摄影

leica m9 + 352asph

看到很多摄影师是与路人沟通后才拍照的,沟通后的叫街头人像,不叫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师与对方就像两条平行线,距离可以很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拍摄的非接触性这应该是街头摄影的特点之一哦,当然,偶尔摆拍一下也是可以的啦。

“亲爱的春天小姐,来,唱首歌~~啦啦啦啦”

徕卡玄学之——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

好像是从胶片时代的尼康某一款相机开始,单反相机的样子开始圆嘟嘟的了,有人说像运动鞋,有人说像外星产物,这种保时捷为尼康的设计,开启了单反“人体工程学”的新纪元,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线条的距离感

唯独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根本不照顾用户手型,没有柿饼那样的手柄,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简约几何直线风格。这种几何造型并没有亲和力,圆、直线这种几何造型在自然界是找不到,人的身体更没有对应的部位,所以徕卡m一直与人保持距离。甚至现在的徕卡sl也是如此。

东方不败

所以实际上初次见到徕卡相机,都会有种距离感,排除价格原因哈。用什么词语形容呢?就像是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注定小众

要成为经典,还真得坚持自我,而且还得跟人类保持距离,不能去迎合。似乎艺术也是一样的,不是取悦大众,而是小众的共鸣。

徕卡safari的源头:leica m3 olive橄榄绿军版

olive 是 safari的前辈哦

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战斗军版徕卡呢?

答:灵魂不经过锻打, 炼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哦。

leica olive m3是当年徕卡为西德军方设计的,数量很少。通常刻字有“Bundeseingentum”,政府资产的意思,或者刻字为“Bundeswehreigentum”,军方资产的意思。现在的军绿色徕卡相机不再使用olive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了,改成了safari,这种更形象的词语了。

翻译

olive: 橄榄绿、黄褐色的、淡褐色的

safari:狩猎旅行;游猎

性感漏铜的olive

通常认为橄榄绿徕卡m3版本有214台,是根据当年徕卡运输单据判断的,但是实际情况肯定有出入。目前认为得1以保留下来的只有144台。而黑漆徕卡m3有1320台。另外还有少量徕卡m1 olive存在。它们橄榄绿下面是黄铜材质,军绿漏铜别有一番风韵哦。

并不是所有徕卡绿色相机都可以漏铜的,比如徕卡R3单反系列就不可以哦,R3的safari绿色下面是黑色,所以并不招人待见。也许这就是R3 safari价格一直起不来的主要原因吧。

拍卖

橄榄绿的徕卡m3实际上数量非常稀少,以至于不像黑漆徕卡那样引人注意,它们都是军事用途,往往有很多使用痕迹,尽管如此,历届拍卖会leica m3 olive 价格都很坚挺。

继续阅读徕卡safari的源头:leica m3 olive橄榄绿军版

摄影是个悬疑片

LEICA mp + SUMMICRON M50 f2 + kodak ultramax400

任何与时间有关联的,都像悬疑片那样令人着迷,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幻觉。似乎时间是按照固定的速度向前流逝,永不穷尽的。

当摄影刚刚出现的时候,也许人的本能是排斥的,据说我还不记事的时候,对拍照是拒绝的,看着镜头就哇哇哭。面对一个能摄取影像的神秘盒子,不经过心理训练,多少还是缺乏安全感的。

也许,这样说,言过其实了,那么,至少“时间碎片”它是一个悬疑片。

小朋友、卡通人物,为什么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斜眼?在看什么呢?火车上的小朋友。

David Shoots Film胶片摄影网站

David Bivins是一位创意总监,也是一位胶片爱好者,主要拍摄黑白胶片。他的David Shoots Film更新并不是特别频繁,但是内容确很实在。他的一篇文章写的关于尼康9000ed扫描的,特别吸引人。从关键词可以看到网站特点:blak & white 、 leica 、tri-x。哈哈哈。

David Bivins Leica III with collapsible Elmar.
David Bivins leica mp

透过“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看世界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是什么

奥斯卡·巴纳克创造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在这之前都是用大木箱子拍照,那时候也没有中画幅哦。所以一台小型相机把新闻摄影推向了大众。我们用的单反其实都是延续的徕卡标准哦。所以,徕卡的地位不仅仅是贵这么简单的哦。

Oskar Barnack 奥斯卡·巴纳克1879年出生,在1979年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World Press Photo 世界新闻奖(荷赛)”下设立了一项“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这个奖项一直持续到1992年。之后停止了颁发,在1995年徕卡公司接手,并在奖项前面冠名leica,命名为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简称LOBA。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40 years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虽然是1979年设立的奖项,为啥这本书却写的是从1980到2020呢?因为1979年的获奖作品,是在1980年颁发的哦,以此类推。于是你会发现有的一些资料写Floris Bergkamp是1979年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有的却写成他是1980年获得的,都是对的哦。

从黑白到色彩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翻看这本书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1980年开始都是黑白,到后面才渐渐出现彩色,然后越往后越以彩色居多。也许是摄影奖项推动了彩色摄影的发展,也许是彩色摄影的普及表现到了摄影奖项上,总是,摄影从黑白走到彩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哈哈哈,黑白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出现哦。

从苦难到风情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也许这本书的图像就是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从战争的苦难到文明的复苏。也见证了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也体现在了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中,最早的都是以西方视角看世界,这也正常,那时候咱们也买不起相机和胶卷啊,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满世界跑。越往后,越会发现,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摄影师获奖,包括咱们中国的摄影师黄京哦~

当然,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主题,依然是“人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投稿必须用徕卡么?

继续阅读透过“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看世界

淺淺dё痕跡对徕卡三玉的使用感受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淺淺dё痕跡一石激起千层浪

淺淺dё痕跡使用三枚玉的片子让很多朋友怀疑自己的机身设置,为啥我的徕卡mm拍不出这样的效果呢?i50mm认为,黑白照片的效果主要是来自于环境的选择,或者说光线的选择。如果玩胶卷的可能体会更深刻,哪怕是再好的胶卷和镜头,遇到没有反差的环境,出来都是灰不拉几的。毕竟胶卷每张都是钱啊,很快就会吸取教训,要注意一些光线的选择了。

当然,器材也占一部分比例。总之,黑白摄影主要还是考验摄影师对环境的选择,以及对器材的选择。

淺淺dё痕跡对徕卡三玉的使用感受

淺淺dё痕跡

他说:三枚玉拍的不少,找了好久。照片都不是用来测试三枚玉成像的照片,因为“不是为了去表达镜头”而拍摄,故而这些照片或多或少都调过亮度对比度,无法体现三枚玉的特点。我很少拍摄“为了表达镜头特点”的样片。这镜头抗眩光不行,看角度,有时候光源放在边缘却又眩光:有时候,光源安排在画面里靠中间一些,又不会有眩光:总之,作为摄影用镜头,三枚玉非常令人满意。但作为玩味道,玩焦外,拍花朵玩糖水,这镜头不合适。光圈不够大。这是我的大致感受。

“不是为了去表达镜头”而拍摄

v

i50mm也是这样的哈,哈哈哈,同感。而且我自己也不排斥后期的,比如leica summarit 50 1.5的低反差表现就曾经让我肆意的后期……。但是,大部分时间可能还是不后期,主要懒……。淺淺dё痕跡的这句——“不是为了去表达镜头”而拍摄,确实说到人心里去了。其实,到现实世界大量拍摄,拍自己想拍到东西,然后从结果中归纳镜头到特点,这也许是一种高级的品味镜头的玩法。而这种玩法,也很简单,只需要拍的高兴就好了,唯一增加的工作量就是整理照片的时候给文件夹添上哪只镜头的型号,就好了。记录器材,这没有啥不好意思的,荒木经惟也这么干的,也没耽误人家成大师啊。哈哈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
leica elmar 90 f4 三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