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小猫在墙头露出身影。我是欢喜,它是欢喜的么?所谓幸运就是“双机”,是既能随时带着相机,又能时刻等待时机。
当年nba2k13篮球游戏,有个开挂模式,三分扣篮全能。不然每次都得从菜鸟起步,升级很痛苦,很漫长。可是我发现,开挂后,很快就对游戏失去兴趣了,然后很久不再玩了。等想玩时,还是喜欢从菜鸟开玩。
过去嫌弃胶片麻烦,嫌弃胶片慢,终于有了数码相机,开挂了,可是人很快对容易的事情失去兴趣了。所以还是常常把数码相机放一边,从新玩玩又麻烦又慢的胶片,折腾,但有意思。
开挂还是不开挂,一念之间的事儿,所以没人敢说一辈子不用数码,也不是所有人甘心一辈子用数码,是不是,看官?
嗑瓜子也是一个道理,给现成的一袋子瓜子仁吃不了几个就腻了,但是带壳儿的却可以嗑个没完没了……是不是?
煎饼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不是与那个圆满的制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好像是从胶片时代的尼康某一款相机开始,单反相机的样子开始圆嘟嘟的了,有人说像运动鞋,有人说像外星产物,这种保时捷为尼康的设计,开启了单反“人体工程学”的新纪元,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唯独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根本不照顾用户手型,没有柿饼那样的手柄,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简约几何直线风格。这种几何造型并没有亲和力,圆、直线这种几何造型在自然界是找不到,人的身体更没有对应的部位,所以徕卡m一直与人保持距离。甚至现在的徕卡sl也是如此。
所以实际上初次见到徕卡相机,都会有种距离感,排除价格原因哈。用什么词语形容呢?就像是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要成为经典,还真得坚持自我,而且还得跟人类保持距离,不能去迎合。似乎艺术也是一样的,不是取悦大众,而是小众的共鸣。
国内有一些徕卡代理商的公众号文章大量抄袭,东拼西凑,从来不征求摄影师的许可就使用他人照片。中国未来是要成为大国强国的,但是对文化的尊重实在低的可怜,是对徕卡形象的破坏哦。i50mm不买一手徕卡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跟那些代理商接触,太不尊重文化啦。
为什么华语流行音乐很弱?不是有些公知说的“汉人不懂音乐”,什么狗屁理论。流行音乐不过是有了黑胶、磁带、cd才可开始出现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方面催生了流行音乐,另一方面催生了盗版。如果有版权保护,那么这种媒介就可以盈利,就可以持续的资助音乐人。这样的流行音乐可以持续发展。而我们从来都是习惯了盗版,音乐、电影,一边骂着歌手和导演,一边用着盗版。这样只会恶性循环。
知识产权也是一样的,你发明了专利,一定要在一段时间内给予保护。但是如果永久保护,又不利于创新,反而阻碍技术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在保护期过了公开给全社会。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现代文化。
是谁说过,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不是战场,不是商场,而是文化。我们总是说中国摄影没有话语权,主要原因跟这个也有关系。创作者得不到尊重,那么创作者就不再有激情了,久而久之就没有高水平的摄影师了。中国如果只是懂的制造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是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创作者,那么一定会输在文化战上。
而未来大众的摄影,一定是要脱离沙龙摄影的,必然要演化成文化,所以徕卡的未来是满光明的。但是,徕卡的形象是依靠文化建立的,如果代理商都是侵权文化,那么侵权会毁了它。没有了文化形象,徕卡就真的沦为俗人的装逼利器了,那么也走到陌路了。
摄影师的作品一定要被尊重,不要张口闭口“五千年文化”,自说自话没有用,说破大天外国人也不会尊重你的,文化自信不是来自于拥有多少“历史”,而是如何面对未来。当然,i50mm也要从自身做起,尽量不传播pdf书籍,尽量购买正版音乐和电影。😁
另外多说一句,为什么外国人动不动就污蔑我们,还是群殴?而我们总像个小孩子一样辩解,我们的辩解也只有我们听到,而大多数普通外国人更愿意相信他们的谎言。不是他们的民众智商低,而是我们的文化出了国门没有多少影响力。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说服外国人,而是先尊重自己人,尊重自己的创作者。这样才能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跟符合现代和未来的文化。才能从文化上征服“蛮夷”,才不用辩解他们的污蔑。才不会让那些“伤痕文学”跑到国外丢人现眼。当然了,需要很长时间啦,慢慢来吧。
确实有些徕卡缩头镜身是银色镀铬的,而第一圈却是黑漆的。过去认为是偶然的,就是临时组合赶上了。
黑咀是有作用的,能給摄影師不用遮光罩/來不及裝上時,提供較好的遮光能力,尤其是内牙塗黑,鍍鉻是非常反光的,不只是装飾不同(而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大幅是相機的主流,主打小巧的Leica能更突顯出輕便的使用或宣傅優勢)。鍍鉻卻是耐磨,又經久相傳耐用,那個時代更為使用大眾所接受,形成了初期黑咀鉻身的佈局。
1930年代的Leica 宣傳照片:黑漆的機身,黑咀黑尾的外置多焦距觀景器和黑咀鏡頭,在那額前温柔飄然的一圈秀髮下,襯托着女主角光亮挻拨的高鼻,閃爍的耳環和鑽介,專注鋒利的眼神,極度蹦緊了的食指手筋,期許那樣湛然…一觸即發的美麗動人瞬間…
多少歲月已然善逝,機在人去後留下一幀光影印象,如此的實在又是如許的超然物外,取景者的關心和愛,詮譯了應該珍惜和恰如其份的美麗人生…細味了當中的無常和永恒。
徕卡m8、m9、m240、m10等相机,在有些情况下会遇到提示灯频闪,快门按钮无法按下,就像被什么卡住了,简单称为卡壳。
一般来说越老的数码m相机越容易遇到。造成卡壳的主要原因有2种。第一种,是图像处理速度慢,先天机身内置图形处理器慢 ,机内运行内存小,再加上数据卡是低速的,遇到连拍容易卡壳。第二种,是电池老化,特别是空电电池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老化,再加上一些老型号m8、m9的原厂电池都是十年了,很容易出现显示半格,然后也无法按下快门,看似卡壳了。
使用高速内存,特别是带有pro字样的专业卡。买原厂电池,尽管贵一些,但寿命确实长很多。徕卡m8、m9的原厂电池网上有四百多的,应该也都是库存,状态尽管可能达不到最佳状态,但也比副厂电池好一些。因为徕卡m8、m9的副厂电池很可能也是库存多少年了,毕竟是老产品,销量不会太大,应该不会有厂家乐意频繁生产的。
另外,derek说他换了卡,也换了新电池,还是连拍卡壳。于是通过升级固件解决了,哈哈哈,是个好办法。中文官网已经找不不到徕卡m8、m9的固件下载地址了。可以从英文官网下载中文固件:
徕卡m8/m8.2固件下载。 徕卡m9/m9p固件下载。
现在彩色胶卷越来越贵了,使用数码彩色替代胶卷也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特别是老版本的ccd相机,无论是徕卡还是尼康富士适马的老ccd,一直都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认为ccd接近彩色反转片的味道。但是,这些老型号当年就是耗电大户,所以它们的电池有点像胶卷,也成了消耗品哈,哈哈哈。
看画册肯定对摄影有益,但是抱着提高摄影水平去看画册往往徒劳无功,甚至收效甚微。至少i50mm在街头按下快门前后几秒钟,并没有”大师附体“。甚至走在路上,“大师作品”都忘在家里了。
有的人天生喜欢摄影,视摄影为一项技术,是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运动,并不关心别人的作品。就算是看别人作品,也是学技术来的。这类人对于画册,是谈不上“喜欢看”,更应该叫“喜欢学”。哈哈哈。
有些人天生喜欢看图片,但并不喜欢摄影。身边很多这样的感性动物,他们看画报、看画册,对他们来说看图片是一项令人愉悦的精神旅行。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种彩色明星杂志、旅行杂志、风景明信片,都是他们的最爱,至于照片是怎么拍摄的丝毫没有兴趣。
有些人,既喜欢摄影,又喜欢看画册。他们不会刻意学习别人技术,只是喜欢看,同时喜欢分享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多摄影师都是这样的。甚至很多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会打印成作品集。并且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或着与同样制作画册的摄影师交换作品。这应该是摄影的高级享受了。当然,我们买画册,就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享受哇,精神食粮,哈哈。
各有所长。比如看到有人推荐某个书好 ,为了趁热打铁下单了。如果实在太贵,就百度一下pdf。纸质书可以从书店翻看,当场购买,尽管比网上贵一些,购买的体验有时候也是书的一部分哦。当然,拆快递也是一种兴奋的体验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纸,作为实实在在的媒介,触碰,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观看体验。
为什么徕卡摄影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因为,用徕卡的摄影师更感性一些吧,性情中人,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性的摄影师,自然比普通的技术流更爱看画册啦。所以,往往徕卡群体都认识很多大师作品,不知不觉的,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跟那些“技术爱好者”拉开了差距哇~。而那些群体,可能一辈子都在讨论像素和高感这样的话题。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爱。当然,单反、微单、转接爱好者也爱看画册啦~。很多作家也喜欢看啦~
最有意思的是,往往销售最好的书籍是最基础的“相机说明书”,然后是“技巧、技法”,然后是“摄影历史和文化”。而如何解读画册的书籍,少之又少,写的人少,买的人也会更少。看画册的还是少数派,就像如今听cd、磁带、黑胶这种实体音乐的人一样少,甚至更少。
至于各种摄影教学、教程都在教你如何表达,是向外发散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在孜孜不倦的拍摄并发表,然后抱怨没人欣赏。并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没有观众。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摄影师除了创作,是否也该接受别人的作品呢?可以买、可以交换作品的方式,让个人画册流动起来。如果只会向外发散,而不懂得吸收,那学再多的技术和理论,摄影都没有未来的。记得谁说过,未来的书店只有两种书,一种是小说,另一种是画册。每个人都应该有出画册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彼此欣赏~挖哈哈哈哈。只是咱们得找个经济实惠的方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