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有个相机坏了,问我还能用么?他的摔坏了,确实没法用了,据说买的时候是2000年左右,花了2000多。在一次溜达器材城时碰到了同款相机,一问才100。于是买了回来玩玩。
拍了一卷挺让我吃惊的,画质还是挺好的,而且是防水的。
这么便宜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毕竟十几年前也是上千的高级货。虽然感觉不如徕卡耐看,不过100块钱也还是可以的了。
使用一枚3伏锂电池(DLI123A/CR123A) |
同事有个相机坏了,问我还能用么?他的摔坏了,确实没法用了,据说买的时候是2000年左右,花了2000多。在一次溜达器材城时碰到了同款相机,一问才100。于是买了回来玩玩。
拍了一卷挺让我吃惊的,画质还是挺好的,而且是防水的。
这么便宜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毕竟十几年前也是上千的高级货。虽然感觉不如徕卡耐看,不过100块钱也还是可以的了。
使用一枚3伏锂电池(DLI123A/CR123A) |
若留一寸片头曲,枉费周折一片心。
请把拍完的胶卷全部都收入胶卷盒中,切记!切记!等你分不出哪卷拍过哪卷没拍时就哭去吧。所以拍完一卷后我都是不留片头的。
冲洗的时候使用抽片器能很快把片头取出来的。稍微熟了后几秒就能取出来。网上的使用方法显得有点啰嗦,其实只要知道原理,就会使用抽片器了。
抽片器有3个卡片,就是那三个舌头,两个长的,一个短的。
短的是用来撬开胶卷盒口的,胶卷封口为了防止漏光是被绒布封死的,所以第一个短舌头就是撬开封口。为第二个舌头做引导用的。
第二个长舌头和第三个舌头才是用来夹住胶片的。使用抽片器的关键就是要让胶卷头落到两个长舌头中间,然后两个舌头一起拉片就出来了。
那么,如何让胶片落到第二、第三舌头中间呢?很简单,当第二个舌头插入片盒后就转动胶片轴,要顺着胶片收紧的方向转,当片头落到第二个舌头上时,会发出咔嗒的声音,此时就不要再转片轴了,后面立即把第三个舌头插进去,然后一起往外一拽就出来了,记得是拽整个抽片器哦!
马田这个品牌还是值得信赖的。我使用的就是这个牌子,如今马田旗舰店才卖59,值得买。购买连接:韩国进口马田135胶卷引片器底片胶卷抽片器菲林引出抽头器M-628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Nzc1ODYzMg==.html?spm=a2hzp.8244740.0.0
奔奔给我带回来的M6到了,哇哈哈,Paul Fusco的徕卡M6机身和summilux m35 1.4 圣光镜头一套。2014徕卡百年维也纳拍卖会,Paul老爷子出手一堆徕卡,咱这个是右上角那个M6,哇哈哈。
‘100 YEARS OF LEICA’ Camera and Photo Auction – May 2014
有朋友问我为啥一直没写M6,因为我一直在等这台机器。你还没来,我怎敢写……
很多朋友从网上买了相机,到手发现跟图片相差甚远,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买徕卡相机除了外观还有很多地方要检查。一般来说就是望、闻、切、拍。
第1条,观看取景器。从取景器后面看,波动取景框选择拨杆,看线框是否联动。
第2条,从取景器前方看,是否有取景器内部碎裂、开胶,M2、M3可以看到一些取景器里的胶水痕迹,很正常,开胶了就不正常了。
第3条,最常见的问题是最外层玻璃有灰,该擦了,那片玻璃与顶盖连体的,很好擦,与取景系统不是一码事。
第4条,取景器黄斑是否明亮,把镜头装上去,转动对焦环,观察取景器黄斑是否联动。
第5条,亮线采光窗,是否开胶碎裂。这个窗户M3是毛玻璃的,M2之后是塑料的百叶窗样式。
第6条,观察黄斑对焦取景窗口是否有破损。当用手电筒照这个小窗时,光路会一直传递到取景窗射出来。
第7条,打开机身底盖儿,拆下镜头,查看快门布帘是否有油污、破损、修补痕迹,M机的布帘都很结实,一般正常使用不会坏,M6长期不用会有一个折痕不用担心,可以正常使用。对准强光手电筒查看是否有小的孔洞漏光。
第8条,查看快门前舱的消光漆脱落情况。快门前舱的消光漆用的是一种乌黑的图层,但是装卸镜头过程中可能会碰到,拆机过程也可能脱落,脱落后里面是一层亮黑漆,这层就反光了。理论上说对成像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第9条,无穷远黄斑。装上镜头,查看镜头对焦到无穷远时,黄斑上下左右是否重合。上下不合很简单调整,采光窗左边的螺丝就是。左右不合得用L扳手,转动黄斑联动机构上的一个螺丝,具体不说了,手巧心细的可以参考张大的《把玩徕卡》里面有说。
第10条,米尺量1米、5米、10米,黄斑合焦后,看镜头景深标尺的箭头是否正好指着刻度米。可以拍一卷,等冲洗出来看是否合焦,就是时间比较长。
第11条,饰皮。完美的饰皮保证了你的机器没有拆修过,但是这种机器一般都需要拆修了,最终还是毁在你手里。所以用的就不要在乎饰皮,收藏其实也没必要太在意,因为真正超高收藏价值的机器都不是完美饰皮。一般入门收藏品,主要要求外观新的,在乎饰皮完美。顶级的收藏品文化价值超越品相了。
在徕卡M相机的机械设计上,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常年玩徕卡的人,光凭借快门声音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第1条:快门声音。徕卡每一档快门声音都不一样,有金耳朵能凭借声音就知道用的是哪档快门。1/125S被认为是最性感的快门声,干净利索,不带有杂音。而慢门直接通过兹*哒哒哒的反馈声,就知道准不准,简直是天才设计。但声音很主观,这里不好说清楚,所以一般新手也搞不清楚。
但是只要听过一台正常的徕卡快门声就知道哪些快门状态不好了。拿1/125S参考,带头情况下,快门释放,有的有明显的回音、是快门减速结构该调整了,据说每台M都可以调教的音质很好。
如果选择相机,放几台在面前,不闷不吼,最悦耳的那台机器建议优先考虑。
第2条:过片声音。徕卡M3双波过片丝滑又带有韧性的过片声音,单波稍微差一些,如果你感觉有杂音,一般是里面的固体润滑剂干了,或者有齿轮磨损变形,应该尽早保养。不要自己加油,里面不是液体润滑剂,只在个别齿轮轴承上有固体软化剂,找不到位置乱点油,会流到快门帘就报废了。
第3条:拨动自拍计时器,滋滋的倒计时声音也是扣人心悬的。
第4条:取景框选择拨杆,拨动时,有嗒嗒的清脆悦耳的金属发条声音。
第1条,快门拨盘。传动快门拨盘,不太紧,不太松,是最理想的状态。有些人喜欢松的,专门找人调教成松的,这样可以单手转动快门。有些人喜欢紧的,不容易误碰。不过我还是喜欢标准的感觉,中庸之道。
第2条,过片扳手。正常的徕卡过片手感很好,一般来说,前半程顺滑绵软,后半程弹簧力度大一些生硬一些。但是双波M3跟军版M2全程都比较顺滑,是因为里面的回力弹簧是铜的,而其他的是钢的了。
有的机器过片会被卡住,很常见,记住,不要用力过片了。一般是因为有胶卷碎屑卡到齿轮什么的。此时把卷回卷,然后仔细检查是否有碎片卡住在哪里,这个问题周围几个人遇到了。
第3条,拔出M2、M3的回片钮,正常的是垂直的,转动有阻尼感。而有些拆过的不知为啥拔出来就歪着头,转动也很松。我估计是里面的一个垫圈装反了,没有刹车作用了。这样的机器比较常见。
第4条,自拍器失效。拨不动或者拨动不归位。自拍器比较独立的机构,如果不用不需要太在意。但是既然有那么一个东西,谁会不在意?特别是无聊的时候拨动十五度,放手,听着滋滋滋慢慢回弹的声音……好像很多人有这个癖好。
第5条,底盖锁。这个锁徕卡设计的特别棒,我简直佩服的不行了。正常的徕卡很少见到底盖吊环耷拉下来,卡住就稳稳的。但有些拆过的就不同了,会耷拉下来,我认为那是一个非常不可饶恕的问题。因为拍着拍着,底盖儿掉了,照片全报废。
第1条,先用测光表测光,然后按照每一个曝光组合拍同一场景,冲洗出来看是否曝光一致。
第2条,测光后,拍一张欠曝光的、一张正常的、一张过曝光的照片。看是否差异明显,其实对于胶片来说几乎看不出多大差异。
第3条,拿一张冲洗正常的胶片扫描。有些机器常年不用会有一些灰尘污染底片,拍几卷之后会有明显改观。有些底片有横着的亮线,多半是快门帘有漏光的小眼。
第4条,冲洗后,直接看胶卷,中间穿插着个别未曝光的底片,透明的片基上没东西,多半是快门没有释放。相反,有些是一块黑底片,多半是快门打开后没有闭合。
买个徕卡,我真真的没法把这些实验全做完。能做到望、闻、切就已经差不多了。网上买,多看看图片,有的店家图片很亮,因为徕卡银色机身拍亮点很容易掩盖瑕疵。等你拿到手发现并没有那么闪闪发光,后悔就晚了。
经典的相机与经典的背包联合,是最具有诱惑性的组合。
单肩包历史悠久,其实就是放大版的衣服口袋。现代衣服设计都不带实用的口袋了,所以单肩包出街必备,好多电影里明星背的都是单肩。
骑行中发现了美,立刻停下来,顺手掏出相机咔嚓。是不是很帅。单肩包在美观、实用、便携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白金汉相当不错,我整了2个,一个老版本,一个新版本。布料不一样。
单肩包的背法有两种,斜着挎和竖着挂。斜挎稳定性很强不容易掉落到地上。竖挂方便摘包,当然啦,很多人是溜肩,比如我自己就不是那么平,这就造成了有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把包拽拽。包很重的话,斜挎背很累,换成竖挂稍微显得轻松一些,也不易打滑。
单肩包的问题呢,就是单肩受力太集中,太累。特别是装太多相机的时候。时间长了,不成个高低肩才怪。
双肩包的好处是可以背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东西。但是双肩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取相机和放相机都非常非常的不方便。双肩包的背负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长时间拍照,你把相机拿在手里,包大部分时间都在背上,不会给行动造成干扰。
我有一个背了十年的户外包,配一个内胆包。这个组合还算好用,缺点就是取相机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只有一个口,又要放相机,又要放一些杂七杂八的。
很多专业摄影包是双肩的,结实耐用,抗摔打,还有一定防水性能。我有一个还算专业的摄影包,有一个品牌叫诺盖尔,这个包是跟影友换来的,蛮大的,特别适合出行。里面不但可以装笔记本,还有各种镜头相机空位。同时呢,还可以带一些衣服。最大的优点就是子母包设计,可以从下面拉开,直接取出一个单肩小包。有的款式可以取出小腰包。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因为使用率实在不高。
腰包一般人用的不多,因为它特别适合专业摄影师。他们一般情况下有一到两个相机组合,需要快速切换使用。跟街边走贩儿一样,可以快速的把零钱找给你。就是一个字,快。腰包要比单间包小一些,更偏向于快速取放。
我有一个澳洲小野人腰包。小野人是赵佳在他的《兵书十二卷》里面曾经多次推荐的品牌。i50mm感觉确实小野人儿的设计很牛,竟然还能当单肩包用,而且小巧不呆板。它里面的这些防撞隔层不是特别的厚,但带有一定韧性,很省空间,防撞击。这种隔板,而在其他的品牌里见的并不多见,其他品牌一般都用很厚的泡沫隔层。LV的包防撞用的是毛线夹层,不过对于相机没这个必要,毕竟是干活的。
一种摄影包是用来take with 。Take with 就是那种可以随身带着走到哪儿跟到哪儿的摄影包。街拍还是蛮非常合适的,就是一种小型的单肩包或者腰包,里面可以放一个相机,一个镜头,两个手机,再放一个零钱,钥匙,就差不多了,顶多再放一个kindle。
另外一种摄影包是Take to。 Take to 这种包呢,就是双肩大包,一般可以装很多很多东西,比如说进行一个长途的旅行啊,或者去哪里旅游啊?最好是有一个大包,这个大包呢,会把你所有的必需品从这里带到那里。
一个土黄色的白金汉已经背了好久了,外观已经非常旧了,有些地方已经有磨损,曾经洗过两次,后来别人跟我说说这种包啊,就不是用来洗的,把它背的越破越烂,越说明你有阅历,摄影包就应该是这破破烂烂的样子。时间那么沉重,然我们彻悟吧,把精力放在拍照上,嗯~ o( ̄▽ ̄)o好吧。
我们都知道徕卡镜头除了铜就是铝,其实它们之间还有些许润滑油。你看看自己手上的徕卡镜头,把光圈缩小到最小,看看叶片上是不是有漏油。
一些早期的镜头基本都有漏油,特别八枚玉、小八枚这样的经典镜头,不漏油太难得了。但漏油问题很严重么?
那得具体分析,造成漏油的原因是什么。
我见到的一些老头没拆过的很多叶片上都有油渍,同时伴随着一些起雾。哪怕80年代后生产的镜头,外观非常新并没有使用多少次,然后光圈叶片开始出现一些痕迹。有时候有,有时候没的。
80年代前的老头,漏油都比较多,这种镜头拿给有经验的师傅处理一下就没事了,哪怕起了油雾一擦也崭新一样。如果起雾不大,完全可以带油使用,一点问题没有的。不过有个特殊的镜头就是1974年-1989年生产的徕卡tele-elmar 90 2.8,这头的油雾没法清除,这个是特例,所以这头便宜到无法想象。
80年代后的新头这种漏油完完全全不算大问题,哪怕是徕卡新的M50 1.4 ASPH也经常出现。因为据说后期的油使用了新配方,挥发不起雾了。
与漏油相对的是油干了,这个问题更普遍。对焦发涩了、光圈拧着费劲,于是有些法师就动脑筋,买了最高级的钟表油,然后拿针管滴几滴。哇塞,不涩了!第二天发现,油已经漏到光圈叶片上去了,甚至顺着叶片滴到镜片上去了。该打该打!
奉劝各位不要自己拆镜头,不要自己点润滑油。很多镜头每个位置的油不一样,有的要固态的,有的要液态的。镜头不一样用的油也不一样,有的要动物油,有的要植物油,有的可以上钟表油。就连很有经验的老法师也有失手的时候。
遇到这种镜头用用看是不是油越来越多,不行就找人保养吧。
我跟您一样想知道,但是大多数情况谁也没办法知道。毕竟自己点油的是少数,大部分应该都是自然的。而且老头不漏点油也不算正常,反而光圈叶片太干净又润滑,有点过油的嫌疑。但是点的得当,点的对路,又没啥不可以的。
我的28mm f/6.3保养了一次,一直很好。最好别问我找谁保养的,因为没赞助费,哈哈。
我的summicron 35mm f/3.5找朋友点了一丢丢油,刚点完还是涩,然后来回转动对焦环好几天,让那一点点油能在内部均匀涂抹,逐渐一点点润滑,到后来基本润滑了。千万别点多,不然有你后悔那一天。
关于徕卡镜头的设计、产地、代工,主要是谈不同版本的味道。虽说众口不一,但是影友普遍对徕卡镜头的特殊味道还是持赞赏态度的。一般来说徕卡味道,并不是指的单一的味道。
老司机都知道,徕卡早期镜头擅长黑白的味道、中期曼德勒时代的艺术味道、后期的ASPH味道,统称为徕卡味道。所以提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一般说徕卡味道,就是指的三种味道 之一。
但是徕卡对光学一项是精益求精,尽量把每一项指标做到最好,所以无论什么年代的徕卡,你都能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对,所谓徕卡味道,就是真实。
我用过徕卡R24 2.8镜头,这个镜头是美能达的设计也是美能达代工的,后期ROM版本转到德国生产。这镜头尽管很出色,但是真的不够理想。徕卡在24mm没有设计经验,是为了市场需要才不得已采用美能达设计。我不怀疑美能达生产,但是我不太信任美能达设计,真的。事实上,美能达设计的R24mm 2.8是差劲的徕卡头之一。尽管美能达的天星很有名气,但仍然没有达到我对徕卡的期待。
徕卡主要有德产、加产、日产之分。一般来说德产贵,是有原因的,一般德产量小,而且很多人认为德产才是徕卡亲生的。加产很多牛头,但一般产量大,成本也低,所以加产也便宜。日产主要是CL等便携机和R单反镜头。
可以这么说,肉眼一般没法发现同款镜头加产跟德产之间的差别。如果您非要较真,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换个品牌的胶卷远比换个不同产地的镜头来的差异大。
C系列傻瓜机也有中国产的。
徕卡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者,百年来镜头设计虽然有很多次变化,之间的风格也迥异,但都有种统一的徕卡味儿,这说的都是徕卡原厂(葡萄牙、德国、加拿大自己的工厂)。但是代工的能不能有徕卡味道那就比较争议了。
美能达代工CL和R镜头,争议很大。很有意思,美能达因为代工徕卡被有些人说有了德味儿;徕卡R头因为美能达生产又被人说缺少德味儿。——i50mm感觉,普遍来说R头确实少点徕卡M头的味儿,可能光学结构差距比较大,但也有很多例外、CL的40mm f2是旁轴头,徕卡味道很浓。
蔡司代工15mm f8变态超广角,这是徕卡找蔡司生产的M口。根据我推断,绝对的蔡司味道。但又不可能是普通的蔡司味道,因为这个广角个光圈,已经没有味道可谈了,蔡司味就是光学素质。
施耐德代工50mm 1.5,老版本是施耐德生产的,少见,很贵现在。全开被人诟病不锐利。可以说是施耐德味道加徕卡味道把。总之施耐德做的这头算不上纯徕卡。直到徕卡自己生产,也依然备受争议。最终这个设计稍微改变成50mm 1.4,就再也没人提没徕卡味道了。
施耐德代工21mm f4和21mm 3.4超级安古龙。用过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头的风格明显区别于徕卡传统,它们的性感暗角、浓而不艳的重彩,独树一帜。不算传统的徕卡味道。
作为徕卡镜头没有点话题实在没意思,所以才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说法,没必要说服谁,茶余饭后闲聊聊没啥不好。
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测光表,我回答是当然有了。尽管阳光16法则可以估计阳光,但是没有个测光表时常矫正一下自己怎么能行?特别是我这种频繁换镜头、机身、胶卷的人,还是尽量让曝光准一点,能减少麻烦。因为每台相机的快门差异很大,光圈进光量也是差异不同,胶卷ISO敏感度更是不同,除非长期用固定机身镜头跟胶卷,否则各种误差再加上自己的估计误差,将导致更大的曝光误差。所以测光表可以不带,但最好有一个,就算不买测光表,也最好下个测光软件,但手机软件的问题是不能准确测入射光,而且操作也不方便。
徕卡M光圈快门都是可在外面的,一目了然。徕卡调整曝光就是调整镜头刻度和速度转盘的刻度。没有其他东西了。所以与徕卡配套的测光表也应该是光圈和快门刻在外面的,一目了然。而单反的曝光系统太啰嗦曝光补偿啊、光圈优先啊、快门优先啊,那种测光表也是按照单反逻辑设计的。所以徕卡M机最佳的测光表就是digisix。无论数码还是胶片。
1、徕卡原装的测光表基本都老化了,测光不准,更适合做装饰。就算准,也容易给顶盖划出痕迹,还得小心。所以外观党选择原厂吧。实用的还是digisix。
2、世光测光表。大部分都是大块头,累啊。而且电子屏显示,更适合单反相机实用。
3、古董测光表。我见过朋友的古董测光表,德国的,非常复古而且好用,基本原理跟高森的很像。碰到可以试一试。但要碰运气。
点击测光键(M键)后液晶屏会显示一个数字,转动外侧大盘直到中间那个小窗红线下正好是液晶屏显示的数字。
此时观看外侧两圈数字,最外侧是快门速度,内圈是光圈环,每一个快门速度都有一个光圈与之相对应。
你可以使用任意一组曝光组合。还是相当简单的。
您问数字后面那个两个点是干嘛的,哈哈,那两个点就是曝光补偿了,一个点代表1/3档。我基本都四舍五入了,一个点就按当前数值曝光,两个点就加一档。
模式调整:按最下面的小红扭可以在不同模式中切换。按一下是30秒倒计时,可以在大画幅相机连快门线情况下曝光30秒用。再按一下是时间设定模式。再继续按,是闹钟模式。再继续按,是温度计模式,再按返回测光模式。
如果你想给你的朋友拍张照片,你站在他对面,拨开digisix前面的小白球,露出测光窗口,用测光表与相机保持相同指向测光,
那么你就是在测量放射光。此时你得到的是保证你朋友整体曝光尽量均衡的曝光值。
如果你想测量一下他额头的光,而只希望额头曝光准确。那么你就要把下白球挡住窗口,然后跑到你朋友身边,把测光表放到他额头前,
让白球指向你相机的方向。测试你得到的是你朋友额头准确曝光的曝光值。
在街拍中,我的拍摄对象大多是来自前方走来的人,而我尽量保证对方人脸曝光准确。所以我都是一回身,测一下入射光,然后使用哪个曝光值拍迎面而来的人。
简单方便,还准确。digiflash比digisix多一个闪光灯测光功能。大部分人没用。
digisix现在出到二代了,大概一代生产了20年了吧,我的是一代。用了N年,依然好用,曾经忘记在床上,后来被我的狗狗当玩具玩了一天,下班才发现,除了几处划痕、拨盘轻微磨损外,整体并无大碍。所以不要以为塑料的就不结实,其实很结实。
而且塑料的好处是碰到相机机身镜头啥的,也不会划伤相机和镜头,这点对保护昂贵的徕卡非常必要哦。
高森digisix的拨盘手感非常好,哒哒哒的声音和反馈,都是令人愉悦的。以至于没事都想转一转,德国货还是考虑的周到呀,哇嘻嘻。成为经典还是有理由的。
电池大概能用一年吧,是最常用的纽扣电池之一。CR2032电池。
ba_digisix_gb使用爱普生V700 配合 银快 silver fast 8扫描 HDR RAW。
使用中晶4000tf配合vuescan软件扫描RAW。
从对比结果看RAW从细节到色彩还是比直出JPG丰富的。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每张照片都要这样处理一次,还是很累的。所以我可能用的最多的还是银快直出jpg。如果有特别需要的化,再使用中晶4000tf慢慢扫一下。
淘宝就有啊,万能的淘宝。有的扫描仪是不带银快silver fast软件的,需要单独购买。V600、V700、V800、V750、V850都有啊,其实都差不多我觉得。当然是型号越大的越贵,速度略快、效果略略好一点点。但都是不会自动对焦的,所以对爱普生来说压平胶卷才是硬道理。
1960年到1980年代,徕卡M的主力镜头设计都是加拿大的曼德勒团队,德国走了另外一条路子,就是ASPH,而且第一只镜头是两片ASPH,被称为双非。这个镜头太贵了,十几万,也是藏品。我摸了一家店里的Noctilux 50 1.2,拍了张电水壶。店主又拍了一张我。谢谢,好贵,我把钱包攥出了汗( ̄◇ ̄;)也就够个零头。捏手捏脚的还给店主。
SN开始 | SN结束 | 产品 | 年 | 总 |
---|---|---|---|---|
2176701 | 2176900 | 50毫米f / 1.2 Noctilux | 1966年 | 约200 |
2247651 | 2247900 | 50毫米f / 1.2 Noctilux | 1967年 | 约250 |
2254401 | 2255400 | 50毫米f / 1.2 Noctilux | 1968年 | 约1000 |
2556551 | 2557550 | 50毫米f / 1.2 Noctilux | 1973年 | 约1000 |
总 | 已分配 | 序列号 | 1966-1973年 | 少于2,450 |
下面是徕卡官方宣传文案,包含了中文和英文。
独特画质,隽永魅力 ,摄影史之里程碑
徕卡Noctilux-M 50 f/1.2 ASPH.镜头依照现代镜头设计标准全新校准设计,它的问世标志着徕卡M系列最经典的镜头之一重新回归。这款标志性镜头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其快速成像的功能(即便在今天看来也足以令人惊叹)、构造精密的非球面镜片,以及在最大光圈下高度还原、呈现独特美感的成像。初版Noctilux 50 f/1.2发布于1966年,至1975年停产,总产量仅为1757个。
Unique image quality and nostalgic charm.A Milestone in Photography History。
Carefully adapted in line with modern lens design, the Leica Noctilux-M 50 f/1.2 ASPH. marks the return of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enses made for the Leica M-System. The reasons for the enduring appeal of this iconic lens have been its speed, elaborately constructed aspherical lens elements, and high rendition quality with a unique aesthetic at open aperture. The original Noctilux 50 f/1.2 was produced from 1966 to 1975 at a total quantity of 1,757 units.
黑夜中的街灯、汽车尾灯、烛光中孩子的脸蛋、聚光灯下的表演者…… Noctilux捕捉到的图像真实、自然、清晰,拥有细腻的焦外画质,呈现出印象派画作般的美感。来自全球各地的摄影师带着它去完成一个个视觉与创意的挑战,讲述暗与光的精彩故事。
A street light in the dark, the rear lights of a car, a child’s face in candlelight, a performer in the spotlight – depicted with an authentic and natural clarity: images captured with a Noctilux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unmistakable bokeh, and an almost impressionist aesthetic. Photographers the world over use this exceptional tool to master visual and creative challenges, and tell fascinating stories of darkness and light.
摄影师米兰·斯沃尔夫斯最广为人知的是他那兼顾滑稽性和复古风的艺术画像,看到它们会让人想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令人记忆深刻的好莱坞风格。“新款徕卡Noctilux-M 50 f/1.2 ASPH.镜头让我们回归到世界上第一款采用非球面镜片的镜头,它捕捉到的图像色泽柔和,拥有精致的焦外画质,尽管时岁变迁,它们依然能够经典流传。”
Photographer Milan Swolfs is best known for his burlesque and vintage-style fine art portraits that bring to mind the unforgettable Hollywood glamour of the 1920s and 1930s.“The new Noctilux-M 50 f/1.2 ASPH. marks the revival of the world’s first lens with aspherical elements.It allows me to create timeless portraits with a wonderful bokeh and soft skin tones.”
斯沃尔夫斯并没有借鉴其他摄影师的作品,而是通过老电影、经典艺术作品以及伦勃朗和弗米尔等荷兰大师在绘画中运用光线的技巧汲取灵感。除新款外,他还拥有一个老式的Noctilux 50 f/1.2镜头。他装上新款Noctilux-M 50 f/1.2 ASPH.镜头,进行了一场淋漓尽致的现场测试,证实了新版镜头与初版一样,在最大光圈下捕捉到的成像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此外,当Noctilux-M 50 f/1.2 ASPH.镜头稍微收缩光圈后,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还原效果,因而适合各种日常拍摄场景。
Rather than looking to the work of other photographers, Swolf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old movies, timeless works of art, and the way in which Dutch Masters such as Rembrandt and Vermeer utilized light in their paintings. The photographer, who is also the owner of a vintage Noctilux 50 f/1.2, has taken the new Noctilux-M 50 f/1.2 ASPH. on a thorough field test. His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the original’s distinctive look at open aperture has been retained in the new model. In addition, the Noctilux-M 50 f/1.2 ASPH. delivers an extremely sharp rendition when slightly stopped down – making the new lens suitable for everyday shooting scenarios across the board.
1966年,Noctilux 50 f / 1.2凭借其革命性的光学特性震惊了博览会参观者和商业媒体。 镜头提供了当时标准的最大光圈,并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 部分原因是Noctilux是世界上第一个批量生产的具有两个非球面镜片的镜片。 他们的目的是减少最大光圈下的球差并提高再现质量。 为了重新发行这款标志性镜片,仅对原始的计算和构造进行了最小的改动,并仔细适应了当今可用的玻璃类型和生产方法。
In 1966, the Noctilux 50 f/1.2 astounded expo visitors and the trade press with its positively revolutionary optical attributes. The lens offered a maximum aperture that was enormous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time, in conjunction with an exceptional optical performance. This was par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octilux was the world’s first serially produced lens to feature two aspherical elements. Their purpose was to reduce spherical aberration at maximum aperture and improve rendition quality. To re-issue this iconic lens, the original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were only minimally changed, and carefully adapted to the glass type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available today.
原始版本的Noctilux 50 f / 1.2是最早黑色表面处理的徕卡量产镜头之一。 Noctilux 50 f / 1.2原型中含有少量银色版本, 如今,它们已成为最令人垂涎且价格最高的M镜头之一。 为了向超稀有的原始Noctilux银致敬,徕卡发布了Noctilux-M 50 f / 1.2 ASPH的特别版。 镀银铬,镜筒由黄铜而不是铝制成。 其包装的设计模仿了1966年的原始包装盒,镜头的前环不是传统的LEICA雕刻图案,而是带有LEITZ WETZLAR标记,就像原始的Noctilux 50 f / 1.2一样的刻字。全球仅供100枚。
The Noctilux 50 f/1.2 was one of the first serially produced Leica lenses to feature a black finish.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ilver to black-paint lenses, Leica made a very small number of Noctilux 50 f/1.2 prototypes with a silver finish. Today, they are among the most coveted and highly priced M lenses in existence. As an homage to the ultra-rare original Noctilux in silver, Leica is also releasing a special edition of the Noctilux-M 50 f/1.2 ASPH. with a silver chrome finish and lens barrel made of brass rather than aluminum. Its packaging has been designed to emulate the original box of 1966, and instead of the customary LEICA engraving, the front ring of the lens is marked with LEITZ WETZLAR – just like the original Noctilux 50 f/1.2. Only 100 units of the special-edition model will be available world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