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时间是随流水而去的,
布列松说时间是随着一张一张底片流逝的,
我却觉得时间是被这一趟趟列车带走了。
都说贾浅浅会写诗,
其实我喜欢真浅浅,浅浅的景深。
古人说时间是随流水而去的,
布列松说时间是随着一张一张底片流逝的,
我却觉得时间是被这一趟趟列车带走了。
都说贾浅浅会写诗,
其实我喜欢真浅浅,浅浅的景深。
一只小猫在墙头露出身影。我是欢喜,它是欢喜的么?所谓幸运就是“双机”,是既能随时带着相机,又能时刻等待时机。
有朋友说用了徕卡后发现徕卡的机械快门无延时,是他用其他单反和数码无法体会到的。是的,徕卡在开机时间、快门延时这两个关键指标上绝对下足血本做的。而这两点确实是抓拍的精髓哦。
发烧友消防方法:不PS,不对照片惊叹,不对照片遗憾,让相机静静的陪在身旁,对焦就像打个哈欠,按快门就像伸个懒腰。打开岁月的水龙头,浇在我们的心坎里。
0.58遇到了28mm便像冷空气遇到了粉尘,缠绵出了雪花。
0.72遇到了35mm便像燕子闻到了雨声,低飞便得佳肴。
0.85遇到50mm就像干柴遇到烈火,依依出了爱情。
这样搭配能充分利用取景器的可视角度。0.72是个最常用的中性倍率,能很好的兼容28mm和50mm,所以至今也是徕卡m使用最多的倍率。不同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可以参看这里。
m6的0.85量很少,很贵。m6 ttl 0.85的稍多一些,也比普通的贵。从人的本能来说,大多数人喜欢接近人眼的倍率。0.85遇到50mm就像婚姻,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其它焦段的用起来并不舒服。所以往往大家喜欢m3、m6 0.85婚配50mm镜头,其实吧,对于不看取景器的“浪子”来说就无所谓了。
但是m6 0.85似乎并没有多么热门。往往都是被归到m6的一个特殊类型里,也很少有人非她不娶。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这也不能怪m6 0.85,她的基因来自leica m2,原生0.72。直接拔高到0.85就必然会有“德不配位”之嫌。果然,测逆光时黄斑一片白,无法对焦。所以选择0.85的也需要做好眩光的准备。
另外有种附件叫目镜放大器,有固定倍率的1.25、1.4等不同的配件可选。他们让你增加取景器的放大倍率。比如0.72✖️1.25=0.91同m3一样、0.72✖️1.4=1裸眼比例。还有无极放大的,为了配合徕卡50 0.95曾经买了一个国产目镜放大器,根原厂相比较体积略大样子略丑。
机身内置的取景器再亮、再大也不如外置取景器,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老烧大机顶都顶着一个外置取景器。有了大太太,还要姨太太,哈哈。
这个取景器是帮助观察的,是一种慢慢拍,享受观察的摄影方式。谁说器材不重要的?器材决定了你的摄影风格哦。
能用快门抓住瞬间,是幸福的。能用透过取景器看到瞬间,也是幸福的。
无论什么比例,如果有那么一个相机,人眼看到哪自然就能框到哪那是最好的。至于是使用原始的盲拍技术,还是未来黑科技什么“神经传导”之类的,当然也是最好的。不过估计要到2077年吧。
你好像存在又不存在,我好像有你又没有你。——我最理想的取景器
《徕卡m相机取景器线框汇总:leica m2/m3/m4/m5/m6(ttl)/m7/mp/m8/m9/m240/m10》
早先介绍过一篇为什么徕卡m6表皮会起泡的原因。近日有朋友说起泡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就跟电池一样。你想呀,m6顶盖不是铜的,是锌合金,锌也是电池里的主要元素哦。在徕卡顶盖工艺中,涂层之间有个酸浴处理,然后还有个中和过程,这个过程中混进去了氧气,活着混进去了水分,最终导致锌氧化,就是跟电池过度放电鼓起来一样,把外面的电镀层顶起来了。
也许是那段时间的徕卡电镀设备仪表有故障,导致处理过程不严谨,混进去了水分或氧气。当然,还没有起泡的m6基本也不会再起泡了,毕竟这么长时间了,该放电的从成分早就放电了。没起泡的说明当时中和的比较好,没有残留水分或者氧气啦~
无论什么原因,事实证明黄铜还是最好的。包括徕卡银色单反相机,没使用使用铜材质的,也是常见这种起泡。
对焦黄斑眩光一直是徕卡m6的硬伤之一,早晨Wulfric给i50mm发来惊喜,他搞定了徕卡m6眩光的解决办法。简单实用,真是有意思啊。下面是他的分享,更多精彩内容请跳转到他的公众号: solated Island Darkroom
黄斑眩光的主要原因是框线采光用的反光片将直射的光反射到黄斑区域,干扰了黄斑。
将框线窗贴上可以增加散射的薄膜 甚至可以是美纹纸,喷熔布等白色透光材质,贴在内部可以完全解决炫光问题。不想麻烦的也可以贴在外侧。各个角度黄斑完全无炫光,框线也不会变暗,从外侧看框线窗会变白。
徕卡m6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低鼓起,使表面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泡内可能含蒸汽、其他气体或结晶物。一般这种现象是因为表面涂料产生的气泡,气体中可能含有机物、微生物,甚至腐蚀性的化学成分。在涂装成膜过程中气泡被压平,随着日益增大的压力,最后挤压出了表面涂层的气泡。
实际上造成leica m6有这种现象的导因很可能是徕卡m6时期减少了一些工艺,因为m6的销量是超出预期的,为了提高产量,工厂缩减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工艺流程。当然这也只是i50mm的猜测哦。
徕卡相机从m6开始到m7再到mp,都是机身带测光的。测光原理就是在相机卡口内隐藏着一个小镜头,那个小镜头就是测光用的,它读取布帘上的白色圆点获取曝光量。
确切的说白色圆点直径12mm,大概占底片的13%,而且不是纯白色,涂抹的也不均匀,这是有意为之。那是一种特制的金属氧化物,能贴合布帘弯曲,而且不会变色。
轻微的磨损不会对测光准确性有太多影响,磨损后测光数值可能会轻微过曝光,如下图影响顶多也就10%,甚至更低。同时徕卡的快门准确度有10%的浮动都属于正常哦,啊哈哈。胶片摄影就是这么任性,没办法。
实际胶片摄影,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是故意将胶卷过曝光半档或者一档使用(参考:摄影的艺术)。所以实际使用中不会感受到什么。
i50mm一直对徕卡这只Leica Super-Elmar-M 1:3.4/21mm ASPH无缘,毕竟是现代asph技术,素质肯定差不了的。这不,贰林捌菲给i50mm发来了他的使用体验,他可是拍了不少样片,哇哈哈。
作者:贰林捌菲
最早接触这枚镜头是在金陵海兔徐老师那里,特别是在青岛借用徐老师的此枚镜头转接Sigma fp使用了几天,回宁后日夜牵挂,一个季度后在i50mm群友的手里购入了此枚镜头。
21mm焦段徕卡的铭镜有很多,比如Summilux 21mm 1.4,Super Angulon 21mm 3.4等等,21mm 3.4 Asph很是尴尬,就现代镜头而言,3.4的最大光圈略逊一筹,对比同等光圈的古典镜头而言,韵味又稍显不足。但是这个镜头也有它的特点,
首当其冲就是锐利,非常锐利。得益于徕卡现行的ASPH技术,这个镜头的成像非常锐利,即使使用Kodak Gold 200此类的入门民用级胶卷都可以达到非常细腻的成像。其次21mm 91°, 80°, 59°超广角的视角,结合3.4的光圈,基本上可以做到全景深超焦距拍摄。特别是我在使用Sigma fp这类没有眼部取景器的机器,可以非常快速地完成街拍,不需要考虑对焦的问题。
接着再来谈一下这枚镜头的暗角,很可惜这枚镜头的暗角比较大,不过我个人觉得超广的世界必然伴随着暗角,同样我在使用施耐德47XL和卡尔蔡司16mm Hologon等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时候,我也不会使用施耐德配套的中灰镜,从而达到保留暗角的目的。
再说一下徕卡机身的选配问题。我的第一台徕卡相机是一台双拨M3,这台机器非常完美,超长的对焦基线可以让我从容地使用50mm 1.4和50mm 1.0等超大光圈铭镜。
在我入手此枚镜头的同时,我也购入了我的第四台徕卡相机——Leica M6 0.58 TTL。为何选择0.58的视角?主要是为了35mm镜头和此枚21mm镜头以及未来的28mm镜头。
继续阅读Leica Super-Elmar-M 1:3.4/21mm ASPH 贰林捌菲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