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个便利店的橱窗和前面的两个小凳子。这是一个离写字楼较远的偏僻小店,来这个小店的人并不多。像往常一样,我跑到门口对面,等了好一会,这时一位拎着购物袋的人走进门去。因为她的到来,画面顿时有了动感。然后我也进去买了一瓶水。
对于一个相机的使用者,不用了解那么多物理知识,什么物距、像距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啊。无需语言,看图。要相机收录3.5米宽的街道和人,你要是胆大敢离2.1米就选21mm镜头,你要是胆小就选50mm米在5米处拍吧。
现在看到老28自行车挺让人怀旧的,老永久和凤凰版本已经卖到上千了。想想那时的自行车都是锰钢叉子和车圈,比现在的碳钢强多了,简直是自行车中的悍马。车圈都是镀镍,锃光瓦亮银白中闪着金光。徕卡顶盖和底盖有2层电镀,第一层就是镀镍哦。过去的工业产品用料确实不含糊,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北京的灯,留给人行的时间很短,一绿灯就得快走,刚到那头灯就灭,不得半点延迟。我也是大步快走,左边大巴车前窗下一排橙黄色的帽子被晨光照的格外显眼。摄影的魔力让我紧急立定,扭身“啪”拍了一张,然后小跑通过人行道,我估计司机可能吓了一跳。
等公交车是一件很练耐性的事情,电影票早已经网上定了,可惜车还没到,可悲电影开始2分钟了。在拥挤的站台,我朝左边扫了一眼,一辆摩托抛锚了。
看到这一幕,我的手已经不由自主的想去掏相机。这时公交车到了,难道我要无动于衷的离开么?怎么可能!掏出相机,立马拍一张,然后飞身钻进了公交车。尽管虚了,我还是很满意,摄影确实能增加人的满足感。
停下脚步,慢慢感受夏季的阳光,我觉得自打拍黑白胶片开始,越来越强迫自己去观察光线。似乎光线永远都在技术的第一位,是决定曝光的起点。我完全陶醉在了自己的光线世界里。这些照片都有相似之处,都是随手拍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烈日灼眼。
21mm镜头很容易把主体和背景拉开,近的在眼前,远的在天边。上班的人群打破了清晨的平静,从对面走来一个行色匆匆的女子,过人行道打电话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安全第一嘛。擦肩而过之际,凝固了这个瞬间。
青年与香烟,蹲坐石阶上,沉思:“这城市越来越拥挤,连遛狗都没有空间了!马路两边过去的人行道,都改成停车位了!为啥路越修越宽,我的空间越来越窄?”。事实上,这段独白是我编造的,他并不是狗的主人,而是大鸭梨餐厅的工作人员,仅此而已,事实往往容易被想复杂。
绕过西单的橱窗,9月,最有逛街的气氛。乍一看,这照片稀松平常:两女孩陷入手机屏幕中,地上放着刚采购的衣服。事实上她们是在滴滴打车。我也喜欢滴滴打车,尽管还没有合法,但看到有人用,总有种看到阶级兄弟的感觉,都是受出租车“压迫”的人啊。记录下这一天,期待滴滴合法。
我的照片就是我的自拍,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惊喜与失望。但每一天清晨都要准备好迎接阳光。我只不过是想留住这些阳光,当有阴影时能出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