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时yc 40-80mm f3.5估焦盲拍很有意义

记录自然的感觉

估焦拍照是一种独特的摄影旅行,有人喜欢盲拍,有人喜欢用眼睛对焦,但是摄影师却不能因此停下脚步,摄影是要有自己主见的一场旅行。我使用康泰时yc 40-80mm f3.5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估焦盲拍。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景深标尺,尽管废片率也不少,但是一旦成功,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是眼睛对焦所难以达到的。

德头盲拍基因明显

很多人喜欢盲拍,也有很高的盲拍技术,特别是徕卡用户,因为徕卡镜头非常优秀,它对焦内焦外的色彩、清晰度都有独特的哲学。也就是说,德国人在设计镜头时,其实就把盲拍考虑进去了,也就是说,哪怕你盲拍不是非常清晰,但是也可以给你一种自然的感觉。在这一点上,至少在我看来,蔡司和徕卡都十分优秀。当然对于徕卡来说,他的巅峰是胶片镜头,而徕卡数码时代的镜头虚化缺少过度不如老头耐看喽。徕卡asph头盲拍很不友好,一点不是很合焦,就糊成一片,所以我很讨厌新款徕卡,哈哈哈。

康泰时yc 40-80mm f3.5是第一代yc镜头,德国原产,标记为西德,它的对焦和变焦都充分考虑了盲拍。它的景深标尺非让容易让人辨认,在对焦过程中对焦环阻尼恰到好处,从1.2米开始到无穷远,之间放了非常多的距离标线,1.2、1.3、1.4、1.5、1.75、2、2.5、3、4、7、15、∞。这在整个cy镜头里档位也是相当多的,这些标尺都可以让你快速设定距离进行盲拍。而后期的yc实际上盲拍档位越来越少了。

我是生活的搬运工

所以通常来说,档位越多,说明设计师考虑到盲拍越多,它的光学可能越接近“拍虚了也能看”这个境界。当然这也是i50mm拍的照片为啥这么独特的一大秘诀哦,嘻嘻嘻。也主要得益于入门时就用的徕卡,所以对盲拍自然而然的有种青睐~在i50mm的片子里,每个人都像是在电影里一样哦,是的,盲拍不制造艺术,生活本就是一种艺术,我,只是用估焦盲拍给了它本来的面目。

康泰时CY 40-80mm f3.5眩光怎么样

康泰时CY contax 40-80mm f3.5是第一代cy口镜头,使用的是t*镀膜,那么加了一枚原厂uv后,它的眩光怎么样呢?整体来说,对于一个变焦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哦。多数情况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也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特别是加了一枚uv后。

下面这些是我找到了一些侧逆光比较严重的照片。整体来说,超越副厂定焦的水准,接近原厂定焦。当然,这枚镜头的眩光不是它的弱点。,,,畸变才是,哈哈。

雅西卡yashica ml 50mm f2 是两百块的蔡司么?

雅西卡的镀膜肯定不是蔡司的t*镀膜,所以它百分百不能达到蔡司的水准。想着用雅西卡替代蔡司,还是省省吧,就好比这个蔬菜是不可以用另一种蔬菜替代一样,熬出来的汤怎么会一个味道?《关于镜头镀膜、对成像的影响》。

但是

这里有一个大大的“但是”,达不到蔡司水准就代表差么?肯定不然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条刁钻的舌头,可以品出清丽的味道、郁雅的味道、稳烈的味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时候还真难以分辨出这个yashicha的片子是不是蔡司头拍的。

两百块的蔡司

这枚yashica 50mm f2中心相当锐利,哪怕是全开光圈,色彩也很惊艳,接近蔡司的感觉。但是比蔡司少了一点点油润似的。另外边角画质一般。逆光容易出现破话画面的鬼影。色彩似乎不够稳定,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怪怪的感觉,蔡司要稳的多,无论是焦内还是焦外,蔡司颜色都很稳定。这枚镜头紫边也比较容易出现。当然,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有时候,还真有蔡司的风范哦。鉴于价格,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中心清晰度够蔡司,就这一点,也超过200块了。

塑料材质

起初我没发现它是塑料的,后来才知道,我觉得这并没有太大问题。当然,手感是无法与蔡司相比的了。

焦外

树叶不太行,室内很好。室内全开,室外适当缩小光圈,它很不错哦。

总结

这枚镜头很小,很轻,画质也足够好,在这个价位是一个相当具有竞争力的镜头。当然,它也不值得过分吹捧,作为变焦镜头临时替代使用还是合格的。是的,作为蔡司cy口变焦的候补备用镜头它是合格的。特别是近距离拍个虚化啥的,那是相当“蔡司”。

关于镜头镀膜、对成像的影响

镀不镀膜

我觉得,不能单从镀膜、不镀膜两个维度去讨论成像特色。因为这两个因素脱离镜头设计而单纯的谈,有些无的放矢。当镜片少的时候,比如天塞头不镀膜依然是高反差风格,反差也比镀膜的普兰纳大。而,如果是普兰纳镜头都需要镀膜,而且是镀膜越高级成像越好。

镀膜关系真不小

虽然说雅西卡yc口镜头与康泰时蔡司镜头来自同一个工厂,尽管他们也许有一些玻璃材质的差异,据说yc早期是德产玻璃,后期是日产,当然,玻璃会有影响。但雅西卡镜头与蔡司yc镜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镀膜不一样。雅西卡没有使用更高级的t*镀膜。抗眩光自然不如蔡司。我使用蔡司几乎没有出现过炫光破坏画面的情况。

德味是不是来自镀膜

我觉得多少有一些关系的,否则蔡司也不至于那么牛。蔡司t*镀膜这么多年了,不是闹着玩的。

德国
技术优势:德国在光学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其镜头镀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蔡司作为德国光学巨头,早在 1930 年代就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商业实用价值的镜头镀膜技术,并在 1972 年开始在每只相机镜头上采用多层镀膜的 T * 技术,该技术既能减少光线反射,又能配合镜头内的特殊光学玻璃,提高透光率的同时让成像更加清晰锐利,能够真实地还原画面.
应用领域:德国的镜头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端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光刻机等领域。例如,蔡司为 ASML 光刻机提供镜头,其镀膜技术能够满足光刻机对镜头镜面光洁度等超高精度的要求.

日本
技术优势:日本的光学企业在镜头镀膜技术方面也非常出色,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日本旭光学公司在 1969 年就完成了世界相机史上最早的 7 层防反射膜,其反射率极低,仅有 0.2%,透光率能达到 99.8%,而且色彩还原更加真实.
应用领域:日本的镜头镀膜技术主要应用于相机镜头、摄像机镜头、望远镜等民用光学产品,以及一些工业和科研领域的光学设备。例如,富士的 EBC 镀膜技术,可应用于其生产的各类相机镜头,能够有效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

中国
技术进展:中国的镜头镀膜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承建的国内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科研设备于 2021 年 6 月 28 日安装,其配套的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也同时启动试运行;中科科仪旗下的中科科美研制的直线式劳埃透镜镀膜装置及纳米聚焦镜镀膜装置也于 2021 年 6 月 28 日正式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可满足大多数物理镜头对膜层制备的工艺需求,包括聚焦镜、单色镜、劳埃镜、纳米聚焦镜以及用于 EUV 光刻机当中的光镜头等,并且从关键零部件生产到整套设备系统的运行机制,所包含的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高精度纳米量级万层镀膜工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与国外差距:尽管中国在镜头镀膜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高端镀膜设备、镀膜材料研发以及镀膜工艺的精细化控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些超高精度、高性能的光学镜头镀膜应用上,如高端光刻机镜头等,与国外顶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英国
高端应用与特色:英国在一些高端光学仪器和特种镜头的镀膜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高端科研等领域的光学设备中,其镀膜技术能够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例如,在太空望远镜的镜头镀膜上,英国的技术能够保证镜片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下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在军事侦察设备的镜头镀膜方面,能够实现高透过率、低反射率以及抗干扰等特性 。

美国
商业化应用与发展:1938 年,美国依斯曼・柯达公司在 Hecta 镜头上完成镀膜工艺,推动了镜头镀膜技术在商业摄影领域的应用。此后,美国的光学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镀膜材料、镀膜工艺和镀膜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美国在一些高端光学领域,如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高端科研等,对镜头镀膜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太空望远镜、卫星遥感设备、军事侦察和制导系统等中的光学镜头,需要具备高透过率、低反射率、高耐磨性、抗辐射等性能,美国的镀膜技术能够满足这些特殊要求,为高端光学系统提供可靠的光学元件。此外,美国还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镜头镀膜解决方案,满足各种特殊应用场景的需求。

徕卡与施耐德的激情与和谐

徕卡summarit 50mm f1.5这枚镜头是施耐德为徕卡设计的,它拥有徕卡的特色,同时有一些非徕卡的东西。这枚镜头全开会有明显圣光,郊外也不顺滑,这是很不徕卡的地方。然而缩小光圈后,它就非常徕卡了,毕竟施耐德也是德国本土公司嘛。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性。至于这枚镜头,当缩小光圈后,它就是十足的德味。

当需要激情的时候,它不会削减一分色彩;

当与需要平静的时候,它不会增添一分激情。

这就是好镜头传递给人的感觉,而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色调,往往是这两点搞反了。

论机身设计我还是喜欢尼康f301

论机身设计我还是喜欢尼康f301

叽叽喳喳+咚咔嚓嚓

有那么一台机器,我会塞进去4节7号电池,但却从来没有给它装过镜头,也想过没用它拍照片。就是喜欢拿在手里,从不同角度去观看,然后听一听它沙哑的嗓音,是的,它的快门声不像其他相机那样干净利索,而是“合声”,也不知道那些合声都是从哪来的,但是确实有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叽叽喳喳中还有一声咚咔嚓嚓,是的论机身设计我还是喜欢尼康f301。

手感,可以不需要金属

尼康的机身设计确实非常有实力,很男人,很肌肉,像是一种武器,从各个角度你能看到类似武器的线条,之外就是一种力量感的肌肉弧线,握在手里总是给人一种踏实感。我不会因为它是当年尼康的非专业线产品而看低它,就这样一台半塑料半金属的机器着实有手感。是的,手感不需要全部是金属。

论机身设计我还是喜欢尼康f301
论机身设计我还是喜欢尼康f301
尼康 F-301(在美国称为 N2000)是尼康于 1985 年推出的一款 35 毫米单反相机。以下是它的一些主要特点:
手动对焦: 这款相机需要手动对焦,裂项屏,可完全控制清晰度和景深。
内置电机驱动: F-301 的显著特点是内置电机驱动,胶片推进速度高达每秒 2.5 格。
曝光模式: 它支持多种曝光模式,包括程序自动、快门优先自动和手动。
DX 胶片解码: 根据 DX 码胶片盒自动设置胶片速度。
聚碳酸酯机身: 耐用、轻巧,大量使用聚碳酸酯材料。
电源 使用四节 AAA 电池,可选配 MB-3 电池组,用于 AA 电池。
镜头兼容性: 与尼康 AI-S 镜头兼容,可实现广泛的摄影创意。
热靴式闪光灯:配备标准热靴,可用于外接闪光灯,增强了在各种照明条件下的多功能性。

佳能相机能调出徕卡色彩吗?

不好意思,很难调出徕卡色。徕卡的色彩哲学那不是简单的色彩哲学哦,那是黑白胶片时代就有了的光学哲学哦,它不是为了色彩而色彩那么浅薄哦,它是因为有光学哲学才有了徕卡色彩。也就是说,徕卡镜头的色彩是结果,不是目标,所以徕卡的光学其实一直都在发展,都是顶级的水准。

佳能相机转接徕卡镜头也可以出徕卡色彩的,那种色彩依然不是单纯的来自于机身,依然是来自镜头。如果使用其他镜头配合佳能机身,要调出徕卡色彩,几乎很难。使用同是德国的蔡司镜头,也无法完全做到与徕卡一样。当然,硬要把佳能相机调出徕卡色彩,用蔡司镜头肯定更容易一些。因为德系镜头在过渡层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大家公认的sony微单的颜色比较不一样,有点科技色,也不知道是好话还是歹话。不过我发现sony这机器接西德产的这枚镜头颜色竟然很有徕卡的味道,是的,有种徕卡绿调调那种感觉,这不是我ps出来的,是自动的,哪怕是raw自动模式也有一股子绿调调,说也奇怪,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哈哈。据说康泰时cy口蔡司早期使用的德国玻璃,看来名不虚传啊,徕卡色,或者说“德味”应该和玻璃有很大关系呢。

为什么微单转接环不准会造成无限远要回来一点,甚至造成景深标尺不准

徕卡转接能用原厂就用原厂

徕卡镜头对转接环精度要求高我是知道的,因为旁轴相机对镜头精度要求非常高,精度不够黄斑对焦必然跑焦,而且盲拍的标尺也会不准。所以徕卡l39转m我都是用原厂接环。因为那时候被国产环坑过好几次,便宜的要多买几个,必然有几个不准。而贵的好称国产高端的又卡在机身拿不下来。

微单转接能不用国产就不用国产

最近转接微单试一试老镜头,买了几个便宜货,按理说国产转接环都发展了10年以上了吧,便宜的应该也不会在精度上出问题了吧。然而,哈哈,还不如十年前呢。这些接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我也终于找出,为什么我用单反镜头盲拍成功率远不如徕卡准的原因了。原来都在转接环上。

虽然微单对转接环精度要求不高,但是为了让景深标尺准确,微单转接能不用国产就不用国产,后来我从朋友那拿一个日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无穷远即是无穷远,不需要再往回收一点。

垃圾转接环会导致你没法街拍

曾经一度,我认为单反镜头不适合盲拍,可能是他们的标尺不准,亦或是他们的景深太浅,亦或是对数码兼容度不行,甚至在使用柯尼卡35mm 2.8的时候一度认为它外圈画质不行。然而直到我用了日本转接环才明白一切的道理,都是被国产环给坑了!

为什么无限远还要回来点才清晰

说来话长,所以先说了结论。话说,想当初,我发现尼康镜头转接到索尼微单上时无限远不是打到头,而是要回来一些。这我是没太在意,因为据说有一些老头是这样设计的,确实我auto口的一枚135mm 3.5老头在单反上无穷远要回来一点,但是手上几枚官改ai的和ais包括一些auto头打到头就是无穷远。这就给我一个印象,转接微单时无穷远打到头回来一些不算大问题。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手上这枚康泰时40mm-80mm f3.5橙色几乎是99新,画质也非常优秀。唯独转接到微单时,要从无穷远回到15米处,才能对焦到无穷远,这余量有点太大了吧。直到此时,我也还是宽容的,也许是转接环精度差点,预留了余量,防止有些镜头无穷远不够用。哈哈哈,其实仔细想想这多少都有些不科学了,转接环本身又没有机械结构,为啥考虑余量的事情呢?

是不是转接环都故意做短了一点?

之后我发现用它街头摄影,盲拍失败率接近九成半,必须对焦才可以拍清楚,那些刻度完全与实际对不上号。甚至它1.2米似乎远比真实远,于是我准备买微距接环,这样可以把最近对焦距离拉近一些。于是我就把微距接环的事情同老曹讲了,他可是康泰时行家啊。

他说:1.2米足够用呀,不需要微距接环啊!你e43不也是1米么?

我说:这不一样呀,1.2米得后退一大步才行呀,根本没法用啊!

他说:1.2米足以应付绝大部分情况了。

彼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垃圾环转接后镜头打到1.2米时,实际距离可能要1.5米才能合焦,直到我用了微距接环,我才明白,转接环精度准确有多重要!

转接环对镜头到底有多重要

当我想把最近对焦距离是1.2米的镜头,拉近到1米以内,就想到了微距接环。微距接环不存在光学滤镜,就是几个接环圈,通过增加接环数量让镜头离相机更远一些。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让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更近,也就是可以让镜头离被摄体更近距离对焦,这样可实现近摄和微距效果。当然,加了近摄接环的后果就是无限远无法合焦了,也就是说最远合焦距离也同时被缩短了。

近摄接环的这个工作原理让我猛然醒悟。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可以把最近合焦距离、最远合焦距离同时拉近,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实际上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后可以让0.2米的物体合焦。那么如果减少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呢?那就会把最近合焦距离和最远合焦距离推远,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转接环比正常的短,而实际上合焦后的距离是1.5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镜头标尺指到15米时,无穷远已经合焦了。

转接环厂家是有意做短的吗?

兜了这么一大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由于转接环短了(按照原镜头的法兰距相比),造成最近对焦距离被推远了,就是起到了近摄接环相反的作用,它也导致镜头打到头还要回来一点才能让无穷远合焦。那为什么厂家要这么做呢?是有意还是无意呢?这个我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确的,他们做短了至少无穷远能合焦,顶多损失一些最近对焦距离。而转接环做长了无限远就无法合焦了,买家当时就会退货。而这些小心思,小技巧,小机灵,如果你做的精度足够的话,是不需要动的。

当然了,由于尼康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都很近,很多0.2米、0.3米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美能达变焦镜头都有微距档位,所以转接环比实际短一些并不容易被察觉的。而,对于最近1米、1.2米的镜头那就敏感了。因为原版1.2米足够日常使用了,而硬被推到1.5米,那就非常难受了。

不准的接环,造成刻度不准,造成盲拍失败

虽然微单相机屏幕取景,相比旁轴来说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事实上如果你不打算盲拍,不依赖镜头标尺,而且没有使用最近对焦距离超过一米的镜头,那么国产垃圾环,也足够使用了。毕竟便宜呀。

但是,对于i50mm这样非常依赖镜头刻度的盲拍用户来说刻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改变法兰距造成的刻度不准,是非线性的无法预测的不准。比如,康泰时40mm-80mm f3.5镜头,原本对焦在一个位置,此时从40mm短到80mm端它的对焦位置都是不变的。当转接到微单时,如果转接环长了、或者短了,当你变焦的时候焦点就会漂移了,你需要从新对焦。

如何简单的检测精度

通过上面的方法,其实测量转接环精度够不够,就显得简单了。如果你有一只,原本变焦就不会焦点漂移的镜头(除非太老的镜头),放到转接环后,看看变焦过程中焦点是不是迅速找不到了。这种偏移是非常明显且迅速的,远不是呼吸效应造成的轻微脱焦那种。

使用精准的转接环,镜头上的标尺恢复到了精准水平,我的盲拍技术终于回到应有的水平啦。

康泰时CY 40-80mm f3.5也许小光圈就足够好了

唯二的德产变焦头

康泰时CY 40-80mm f3.5是cy口镜头中唯二的德产变焦头之一,另外一个是70-210长焦头,都是正宗德国产的。我对德产不迷信的,比如徕卡很多加产头也很好。但是,这枚德产蔡司40-80mm镜头的色彩,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徕卡镜头。高光压得住,暗光还出彩,更漂亮的是中间色彩有戏剧性的反差,蔡司的色彩被它演绎的美妙绝伦。

它的色彩简直让人痴迷呀。那种意境出来,谁还在乎放大到100%去数一数人物的头发呢?不得不承认呀,蔡司是镜头设计的大师呀。

蔡司的颜色演义

说蔡司是色彩大师似乎没人会反驳,特别是这种纯正德产的蔡司,那颜色简直演绎的让人如痴如醉啊,不知该该说什么好了。你甚至可以忘记的的暗角,忘记它全开处不那么锐利。但是如果你要用全开锐利+无暗角跟我换蔡司的颜色,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蔡司的颜色。只要是有颜色,它就可以给你演义,是的它绝不是真实的,但绝对是最有戏剧性的。

f3.5一样可以虚化

对器材的过于依赖,绝对是让自己摄影提升的一大障碍,过分依赖全开大光圈虚化背景,过分依赖模特天生丽质,过分依赖完美的背景,这每一项初学者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上升高阶的拦路虎。

使用小光圈的变焦头、套机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能让人丢掉初学者依赖的那三条拐棍,让自己寻找一种摄影本身自带的一种气质,一种气氛,一种诙谐。让自己更专注于画面的整体光线,哪怕是路人,也能抓拍到人类共通的一种气质,而背景虚化——康泰时40-80mm f3.5的小光圈就足够好了。其实胶片时代吧,大师都不怎么使用大光圈,标头的大光圈、背景虚化,那是给入门用户拍肖像用的,毕竟胶片年代普通人购买相机首要功能肯定是拍肖像了。但是如果你总是停留在玩标头背景虚化的阶段吧,似乎也太不追求进步了,哈哈哈。其实呀,3.5的光圈,也能用来虚化背景哦。

当然了,使用精准的转接环时,你完全可以坐在椅子上稍微向后仰就拍清楚桌面上的东西,而且可以创造出虚化背景的照片。当然,前提是使用精准的转接环,因为国产转接环为了兼容加工不精准是故意缩短法兰距的,这就导致最近对《焦距离达不到镜头标记的最近对焦距离》。

40mm镜头曾经一度很流行

胶片时代,曾经一度流行40mm镜头,因为它介于50mm和35mm之间,兼顾了两个焦段的任务。那时候40mm被定义为随身携带的便携焦距,各家都层推出过各自的40mm镜头。也不难理解,康泰时德产第一支变焦镜头从40mm起跳,应该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

蔡司镜头拍黑白

拍彩色都很好的镜头拍黑白能差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通常来说,135镜头里徕卡的黑白非常棒,是很多老烧的最爱。而蔡司提及的并不算多,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不行,而是更多的侧重于色彩,而黑白似乎比徕卡少一些灰阶,暗部比较暗……。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很差,相反,cy卡口镜头当年的宣传海报很多也在宣传黑白哦。哈哈哈,并不是它反差大,而是cmos比不了胶片的灰阶过度哦,如果上黑白底片,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哦。不过在黑白表现上,我总觉得尼康与蔡司有些接近呢?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感受……,所以我喜欢给尼康的黑白加颗粒,而蔡司的数码黑白加了颗粒也不错。

也许是因为这枚镜头,我喜欢上了彩色摄影

早晨的光线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人能说清楚颜色应该是什么样,必须是什么样。我曾经不喜欢风景摄影,认为他们从来都是一成不变的,有什么拍的呢?然后自从我迷上这枚镜头的色彩,我发现,也许,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天空,它各有每一天绚烂多姿,如同我们的面对尘世的心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40mm端的暗角

胶片镜头放到数码相机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暗角。这枚第一代蔡司cy口镜头也有同样的问题,我觉得暗角首先是缺陷,这是要承认的,不要过分抬高暗角的氛围感。虽然有时候街头摄影确实不在乎暗角。特别是遇到蓝天背景时,暗角还是很明显的,这可以通过软件后期去掉大部分暗角。好在你知道它在40mm端有畸变就行了,而50mm-80mm就没有了。



40mm端畸变


这枚镜头畸变也是不小的,当然几乎所有变焦头的畸变都不如定焦头,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特别是数码时代,哪怕是定焦头也不在乎畸变了,因为相机内部都内置了矫正参数,一是去除暗角,另一个就是去除畸变。不过,对于没有内置参数的老镜头来说,畸变也是最容易解决的东西,只需滑动一下滑块就可以解决畸变问题。当然了,我多数情况是没注意带畸变的,除非遇到这种背后有方格子背景的情况。



f/3.5光圈时的圣光


我是比较喜欢徕卡summilux 35mm 1.4 pre-asph 圣光的,因为它全开后,在阳光下,有一种明迷的美。与徕卡圣光相比,康泰时这枚镜头在f3.5时,圣光要腼腆很多。能称得上明迷的感觉,那一定多少带有褒义性质,因为它不是那种给人带来不悦的“虚”。这种柔化实际上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又恰到好处。如果要去掉这种感觉,实际上只需要收半档光圈到f4,它立马就清晰锐利了。当然了,在f3.5时如果画面中没有高光,你也看不到明显的圣光,它依然称得上锐利。

暗光下f3.5依然锐利无比:

康泰时40-80mm f3.5官方pdf资料

datasheet-zeiss-vario-sonnar-354080-en

尼康镜头后期余地确实很大

nikkor 35mm f2 auto + sony a7s

在频繁的器材切换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喜欢在尼康镜头拍摄的照片上“动动手脚”,也许是因为它该有的清晰度都有,而颜色氛围,稍微倾斜,都可以出现不错的效果。尼康这家公司的风格是直来直去的,就像它的镜头,它把它能做到的“锐度”,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做到最好,它把它能给你的颜色全都给你,它不通过“调色”掩饰或者说“装饰”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它把后期那部分留给摄影师自己。——也许,这就是它能一直拥有专业摄影师忠实用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