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摄影最常用的就是黄色滤镜,它可以提亮肤色,让人看起来更健康。而徕卡的徕卡黄玻璃苏米克隆,自带黄镜,可以把路人拍的非常健康、精神。果然辐射头就是不一样哦,比真正的黄镜更自然,更松软,绝对不会生硬,这就是自带黄镜与外接黄镜的区别么?话说外接黄镜确实会微微损失画质哦。在这点上,黄玻璃再次占了半步先机……



有朋友买了个成色非常好的普通版锁头summicron 50 f2,说眩光很严重,成色很新,一尘不染。呵呵哒,我没有普通版,当年普通版很便宜,因为成色好的非常少,价格跟elmar 50 3.5差不多的。至少在我的四只徕卡summicron 50 f2辐射版上从来没有眩光的哦,而且这个镜头的抗眩光是比rigid还要强的哦。那么普通版本的缩头是不是抗眩光很差呢?我觉得也不尽然,不会差太多的,summicron 50 f2缩头抗眩光都比rigid强。
那么如此大的眩光是为什么呢?呵呵哒,我不好点明。因为这个头多少年了,都是成色不好的,里面也有灰,如果遇到成色特别好的,干净无比的,很有可能是保养过的,而这些保养过的,要碰运气了,因为保养不好,还不如不保养呢。好了,点到为止。
随着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大家对核辐射也开始有了点认识,可是呀,当年徕卡为了提升summicron 50 f2的性能,使用了含辐射的玻璃,后来发现研磨玻璃的粉尘造成了严重的辐射污染,于是停止了使用,就是现在被收藏和玩家追捧的徕卡黄玻璃苏秘客隆啦。
当年还真用辐射检测仪对这个镜头测试过一番呢。国际上建议普通人的安全环境辐射值为每小时最高不超过0.2微西弗。而当年开机就是0.2哦。

而徕卡这枚镜头的辐射值达到了5.6微西弗,还是挺厉害的哦。
据央视记者实地探访,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约6.5千米处用辐射仪测试,显示结果为0.10μSv/h(微西弗)。处于东京时,辐射仪测试结果为0.01μSv/h,记者沿途测试,辐射仪最高指数达到2.0μSv/h,表明福岛周边最高辐射值为东京200倍。
貌似徕卡的这枚镜头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足足比福岛周边高了高了一倍多……,可是吧,这是在镜头前面的辐射值,远离十公分就基本没有了。镜头后面的辐射值与福岛周边就持平喽。
福岛就相当于一个巨型的徕卡黄玻璃苏米克隆哦,站在那里就等于站在黄玻璃的第一片玻璃上哦,不过呢,这个辐射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有辐射的水、粉尘进入人体后,会永久存留下来,持续的损害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日本排了污染水后谁还敢吃海鲜、海盐?毕竟这个损伤是不可逆的,谁也不敢先去尝试。



徕卡的summicron 35 f2的虚化是不如summilux 35 1.4大的,不那么容易出朦胧感,而50mm f2却可以满足哦。当然,我们说的前提是徕卡50f2,因为它近处的虚化不会损失画质,不会出现怪异的色彩,同时它还可以在远距离获得清晰完美的照片。所以呀,用好summicron 50就能体会到徕卡的精髓,这也是至今还在生产的曼德勒设计的徕卡头哦,而且是最古老的光学设计,稳定、完美,无可挑剔。
为什么没推荐他买徕卡50 f2aa呢,因为这个镜头主要是f2时色彩反差都可以达到f4的程度,光学表现优异,但是我觉得它的价格还是有些高的,这个选项可以等他有钱没处花时,自己去发掘吧,哈哈哈。
等他像折腾时,向左看时50 f2aa,向右看是徕卡古典风格。

那天突然有人一个劲的给i50mm扫码赞助,微信收款叮叮当当把周围人的目光都给吸引来了,“大佬这是要发财呀(^-^)”,“发财,发财”。然后发现赞助的备注里竟然是中学时的竞争对手,是的我们争的是第十名……。嘿“是这小子么?”几十年不见了哦,后来加 了微信,才明白——是他呀,当年他把他哥的诗歌集借给我看,现在是个副总了,他想买徕卡,发现i50mm竟然是我写的,他他他,因为徕卡,竟然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诗集,是的,他那一套书我至今没还……
我说啊,你呀,刚接触徕卡,直接来一台全新的徕卡m11+summilux 35 1.4 asph就行了,不用买二手的,凭你的实力去国贸的徕卡直营店就行的。而且我也知道你买了十年八年也不会出手,你也没精力没时间换着玩各种镜头,这一套可以陪你一辈子,没必要买二手了。足够你碾压一众长枪短炮的其他微单啦。当然,我还给了他一个实在的选项,leica summicron 50 f2实惠万金油。果然,他很满意,我也很欣然。“诗集不还了啊!,等我的摄影诗集出来,还你这个(^-^)”
磨损通常不太会了,镜头尾部随着旋转变化会顶到机身传动轮,从而带动取景器中心裂像移动。但是,这个过程会对对焦精度有影响,记得曾经哪个资料提过,徕卡建议十年调整一下对焦传动机构。当然,人家说的是原厂镜头,至于改口之类的,咱就不好说了,按照徕卡标准做还行,如果过分旋入太多让里面的机械机构不在常规范围内,可能加速调整的年限哦。

小米13ultra的镜头肯定符合徕卡的标准。在我后期处理徕卡m8、m9拍摄照片时,也会进行一种低饱和高反差的处理,徕卡镜头拍摄的照片都承受得起这样的处理。其他镜头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微反差,经过这样后期会显得干瘪“原形毕露”。
小米13ultra确实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只是在jpg上调整,并没有在raw上调整。话说我一直没找到小米13ultra在哪里设置raw,也懒得找了,jpg就够了。要给小米13ultra挑毛病的话,可能还是在颜色调教上,哈哈哈,也许是故意强调德味了,尽管已经比华为徕卡色淡了很多,也比13pro对比度小了一些,但是,还是达不到真徕卡的那种令人发自内心的愉悦观感。有时候我要给他加一些对比度,有时候又要减少一些,小米的jpg竟然保留了很多后期空间。
真的徕卡与蔡司不同,徕卡不是浓烈的颜色,也不是高对比度,特别是古典徕卡,它是细腻的中间微反差。所以,小米13ultra我都是要后期调整一下的。我的调整很简单,就是用aperture调一下低饱和高中间对比再整体提亮,在加入一些小秘密,嘻嘻嘻。然后能达到令我愉悦是色调了。




我一向喜欢拍摄大光圈效果,这让我相信这世上很多事都是可以虚化掉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放大了的光圈就像放大了我们小小的愿望,不想让它淹没在凡尘中,虚化掉生活的千疮百孔。
很多人喜欢使用长焦大炮不就是为了拍摄虚化效果么,有种抽离现实的唯美感。徕卡summilux系列吸引人的也是那种虚化效果,小的镜头能拍出大炮才有的奶油效果。在徕卡的镜头里,summilux是最常用的虚化系列,而noctilux更多的是炫技之作。
我发现小米13ultra手机设置在f1.4进行街头摄影成功率非常高,也很自然,甚至感觉有点summilux 50 1.4 e43的感觉,我想设计师应该是参考了e43的虚化效果。手机里的光圈调节可以从noctilux 0.95起步,但是我觉得那样虚化的有点过大了,街头摄影f1.4是很完美的光圈。而0.95 noctilux在街头摄影中与现实类似,成功率比较低。于是我多数都在手机里设置的f1.4光圈。说实话,真有点以假乱真的效果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用1.4的设置。

小米把这个虚化效果单独框定在了“人像模式”,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局限在“人像模式”这几个字,完全可以叫“徕卡大光圈模式”嘛。徕卡和小米在渐进虚化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对人物从背景剥离,远近变化不是那么生硬,多少还有渐进,应该是专门针对人物优化了。当年华为与徕卡合作也是首创通过两个摄像头测距虚化,这种接近真实的虚化在小米身上更是如火纯青。这种人像模式远不止识别人那么简单,也能识别人身后的物体,并更很好的与虚化的背景分离开。
人像焦段是75mm,小米13ultra的人像模式相当于徕卡summilux 75 1.4镜头,这是一枚徕卡的人像镜头,很多人喜欢它的唯美虚化。或者叫noctilux 75mm镜头也是可以的。
















摄影这东西,总能让人穿越回忆。翻看大学时的照片,真好,那时候日子总是那么长,云总是那么远,每天都是彩色的。那时候的小米手机就像我们组装电脑那样,追求的就是性价比。这一晃,自己也一把年纪了,也玩徕卡了,而小米也随着我们“高大尚”起徕了。特别是今年发布的小米13ultra,它可不只是徕卡summicron镜头那么简单。

我不认为给手机配手柄是偏执,恰恰相反,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却是一种无心。而这无心却很可能有大用,手柄虽小,它却是撬动手机摄影的一个重要支点。可以预见,未来蓝牙手柄将会是贴膜、手机壳之外的第三大手机配件。会有很多副厂跟进开发蓝牙手柄哦。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哦,最早做相机外挂手柄的,就是徕卡哦。

在小米13ultra手机中内置街拍模式,真的是神来之笔。这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噱头,对我来说自动对焦才是一种搪塞,对于我这个徕卡m用户,没有手动盲拍,就不叫街头摄影哇。很多时候呀,我盲拍才拍得出感觉哦。正经八百的对焦反而不知所措。是的,我“盲拍不瞎”,相反“瞎拍的才盲”。在0.6米时,正好是伸出胳膊能碰到的距离,盲拍就行啦。1.2米正好是餐厅对面相向而坐的距离哦,也很好把握啦。对于手机来说,5米以外想拍虚都难。徕卡拍立得也是内置估焦的,没有估焦怎么叫徕卡呢?

有些人,你从背影也能一眼认出他。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这种卡榫结构,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也许没几个人知道,镜头与机身的卡榫结构也是徕卡发明的哦,是徕卡m3首创,如今的单反微单沿用至今。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采用这种卡榫结构,即致敬经典,又比螺纹实用,值得点赞。转接环的白点,对准机身的红点,一拧就卡住了,非常完美。不用心,是做不到这点的哦。

“你看那儿,小米13u”,嘿,没想到这十里繁华长街上,绿色饰皮的小米却引来不少目光,辨识度很高哦,他们竟然忽略了斜挎的黑色徕卡……。其实,相机中间有一层饰皮的设计也是徕卡首创哦,想不到吧。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美观角度,小米13ultra这春天的墨绿色饰皮,就像朗朗阳光下的一方清凉。

小米13ultra并没有完全照搬徕卡的造型,因为那样会显得没有创意,甚至失去自我,神似胜过形似,摄影之路漫漫,不可迷失自我。比如镜头“金圈”的概念就不是徕卡的,软件转盘操控设计也很小米,摄影壳子边的阻尼颗粒也不是徕卡元素。不过,从整体造型、使用体验来看,理光gr或许将要面临挑战了……

从一堆连拍照片里扒出一张最好的 —— 这,不是我的风格。小米这块手柄按的时间长一点,就会触发连拍。删照片非常浪费时间。生活容不得我们慢慢打量,错过也是摄影的一部分。徕卡M数码相机也没敢省去单拍、连拍的切换钮。因为,大师不用连拍。我在小米13ultra上没找到关闭连拍的地方。虽然说连拍是技术的进步,但对我这种不用连拍的人来说,就是麻烦了,我更喜欢一片在手,而不是花瓣散落一地。建议,小米增加一个设置,可以选择单张、3张、多张连拍设置,那就更“徕卡”,更“大师”了,哇嘻嘻。

当然,不能跟徕卡的m口全画幅summicron比啦,哇哈哈,但是它这色彩,发给人看,都说“徕卡镜头色彩真好!”。关于镜头,以后再有时间说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