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摄影十大“低端”流派,咱躺枪了

leica mini3 kodak proimage 100

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当代摄影十大“低端”流派》,文章写的风趣幽默,也很有讽刺性,确实列出了现在一些摄影现状,有些摄影行为确实不雅低俗。但有些却言过了。

第一条貌似咱就躺枪了——旁轴、盲拍、镜子。啊哈哈哈下面表达一下i50mm的观点:

1、中国当代——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多出现在文学啊、展览啊,学术界。我不懂“中国当代”这个词语的意思,作为普通人,我觉得说现在、近期、最近,更容易听懂。

2、摄影流派——这个词语似乎也是从绘画流派演变过来的,说实话,玩这么多年摄影
我只知道马格南算一撮人,而且他们互相还掐架,到底摄影是否有过流派,我真的表示怀疑。如果说摄影方式,我觉得更符合文章列出来的10种方式。

3、“低端”——如果有人把艺术分高端、低端,我觉得他可以去吃屎了。您的端级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金钱?评委评分?饭有好吃不好吃的区分,照片可以有好看不好看之分,但我从来不觉得摄影还能分出高低端来。甚至我认为摄影本来就不是拿给外人评论的,就像日记,那是属于私人空间。

4、损人利己是不对的。文章里有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摄影是工具,到坏人手里确实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该批判的是那些坏人,而不是摄影。损人利己的摄影师要批判的,但人家自娱自乐公园拍花,你跑后面喊“您那样拍太低端了”,我觉得你是不是吃屎了,来这里喷粪。我喝二锅头,你要是跑我后面喊“您喝的太低端了”,我不给你脑袋削两瓶才怪!

5、不要动辄就上纲上线。摄影吗,拍拍照片,没几个人去参赛吧,就是参赛又有几个获奖?社区的奖还是朝阳区的奖?参加也都是娱乐的心态吧。况且,所谓的高端摄影其实都是为我们服务的,它起初被认为“高端”,是启发了我们一种新的拍摄方式,很快那种方式普及了,也就不符合高端的标准了。作者的高端也许用“先锋”可能更合适,可是历史上有几个人曾经算得上先锋,不算先锋的都应该挂机么?

6、高端要有新的观看方式吗?嚯,好家伙,您上来就拿世界顶级大师标准要求我,让我发明一种创新的观看方式,我觉得跟欧阳峰那样倒立看世界角度比较新颖。从摄影发明到现在有几个新的观看方式?

7、摄影需要语言吗?什么叫会拍?有手指头吧,会按快门吧。

8、你表达一个没有表达过的感情?你来,你来,喜怒哀乐,那个没表达过。

9、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是高端么?我觉得相亲用的照片解决了人家一辈子幸福的问题。那么相亲照片应该是最最最高端的摄影了?

10、摄影评论家是什么东西。对于学术界,好的评论家是有助于摄影发展的,不好的评论家也就是吃屎的。对于我们老板姓,他们吃茶还是吃屎关我鸟事?相机你给我买的?我拍啥你叨逼叨逼啥。

哈哈,人家既然敢写这样的文章就是找骂的,既然这样我也就不继续骂了,您已经得逞了。

我理解您,您是看“高端”杂志看多了,发现里面全是您说的十大‘低端’摄影。我也曾有类似的感觉,我早把那些杂志都扔了,很多年前就扔了,不是因为觉得低端,而是因为我发现2007年的内容跟2017年的没区别,只是广告里的相机型号变了。所以赶紧来看i50mm.com吧,哈哈哈,至少跟他们不一样。哇哈哈哈哇哈哈。玩摄影光看那几本杂志可不行,还得自己拍,看自己的作品吧。

关于摄影奖项摄影奖项对大众摄影师有引导作用的,所以有些人总要在形式上突破来获奖,另一些人又玩命的模仿获奖作品。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咱们善于学习的民族更甚。归根结底还是奖项太重要了,名声、人气,对一个摄影师实在太有功用了。所以才引发很多人想靠奖项去给自己镀金,要给自己挂上高端的牌子。这些都没有错,而且挺好,特别是摄从事摄影工作的人。

唯一的问题是你玩摄影的目的是什么?获奖?还是自娱自乐?

如果是自娱自乐,我觉得就当《中国十大低端摄影流派》是在喷粪吧,只要不损人利己,你干啥都是自由的。如果是想炫耀自己拍的多牛逼,那么《中国十大低端摄影流派》会给你当头一棒,因为你几乎跑不出去这个圈儿。

所以结论是:自由的拍,但别得瑟!我更愿意当个器材党,实实在在的,玩器材怎么着,我花钱,你管呢,哇哈哈哈哇哈哈。

OVER

为什么我不要当领袖?

你可以崇拜我,但不可以拥抱我!哦!我才不要做什么领袖呢!赞美,我也不会感谢你的,雨早晚会下,花儿自然开。

老师的眼光,班长一定是学习好又具备管理班级能力的人,我,从来都不是。我成绩中等,跟罪恶集团在一起时不会闹的离谱,跟好学生在一起也不会太显眼,唯独晚自习时喊句“老师来了!……”大家都立刻保持安静的态度。这绝不是领袖所为,这也绝不是叛徒所为,这就是i50mm的所为。

为什么我喜欢半吊子摄影师?

我不太喜欢两种摄影片子,一是专业摄影师的大片,另一个是刚摸相机的人拍的测试片。

我喜欢的是业余的人拍了2年以后还再拍的片子,对构图不太擅长,对理论又半懂不懂的,真是好看。

布列松、卡帕、……都是半路出家的,在当年看来,他们的身份都不是摄影师,而是记者。摄影上他们其实都是半吊子,在艺术上也是半吊子,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可爱啊。

让我想起大学时,上计算机课,老师老骂我们几个不听课而看《电脑报》的同学。说我们看的都是半吊子东西,让我们羞愧不已。可是毕业后那些好学生反而没有一个搞IT的,都去铁路体系坐办公室去了,反倒是我们半吊子还在干IT。而他们对IT的感觉就剩下痛苦的记忆了。

为什么写大师与徕卡系列?

起源

对于一个我这样的徕卡粉来说,我是先知道徕卡再知道街拍大师的。似乎有些对大师们不尊重,但没办法,这就是事实。是搜“大师与徕卡”才认识到很多摄影师、马格南,徕卡就像一条线,顺着这条线可以窥探摄影史。

现如今我依然对用徕卡的摄影师有特殊的青睐,优先看他们的画册,这是我自己的主观选择,并不是科学的。推出这个徕卡大师系列,纯属个人爱好,就跟看二战电影也研究一下当时的武器一样。对他们也是个人的偏执解读,因为客观的资料网上遍地都是,我不用浪费资源了。

画册

我会在文章后面推荐一些画册,我喜欢购买画册,那些画册看起来贵,其实相当保值,而且停产后还会升值,翻着倍的升值。很神奇的事情,经典就是经典。
未来能够销售的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说,另一类就是摄影。摄影教材不要投资太多,价值非常小。画册就不同了,很多画册生产成本非常高,而且属于小众,再版几乎不可能。所以摄影画册很少打折,打折也不便宜。

豪无理由的享受

文章博客是不可以收费的,因为我大部分资料都是免费查来的。坦然接受这互联网的便利,不管谁分享的,我都毫无理由的享受,不去问为什么,不去问是谁,亦不会回报什么,只庆幸花在世间盛开,此即是布施之大仁慈。
其实很多人都毫无理由的享受着布列松开创的摄影风格,此即是布施之大仁慈。

 

查看更多大师与徕卡

摄影画册

周末摄影师vs天天摄影师

一年有52个周末,一年出门拍摄52次,这是周末摄影师。

一年365天,一年出门拍摄365次,这叫天天摄影师。
天天摄影师一年 = 周末摄影师七年。
天天摄影师七年 = 周末摄影师四十九年。
显而易见还是做天天摄影师好。

很多人认为摄影就必须要去旅行,到陌生的地方去,只有周末才背着沉甸甸的各种器材出门去摄影。平时相机都是放在柜子里吃灰。  

如果真心喜欢摄影,那一定喜欢听快门按下的声音。天天挎着相机,玩的时候挎着,上班路上挎着,随时都可以听快门按下的声音。1/15s的声音柔顺,1/125s的声音踏实,1/500的快么痛快……,这是周末摄影师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为什么说徕卡镜头“加产”比“德产”好

收藏家一般喜欢德产,因为那代表了原产地德味儿,最纯正的德国血统。徕卡入门的人也喜欢特产,都开始玩徕卡了,买个加拿大产的不甘心啊……。当我用的徕卡头越多,越觉得产地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随着深入的了解,发现加拿大工厂很牛,甚至超过德国原厂。周围很多老玩家也赞同我的这个观点。

首先徕卡第一代镜头设计是以Max Berek为首的德国工厂为主,第二代镜头设计是以加拿大的Walter Mandler为首的加拿大工厂为主,而几乎所有带来二次光学突破的都是加拿大工厂设计生产的:summicron 35 f2 一代八枚玉summicron 35 f2 二代七枚玉noctilux 50 f1夜神、summilux m75 1.4、summilux m35 1.4钢嘴……统统出自加拿大工厂。而那个年代德国徕卡工厂主要干啥呢?做单反相机……
后来,徕卡出售了加拿大工厂,如今那个工厂生产了世界上最最昂贵的电影镜头——panavision镜头。那镜头的评价可以从网上查查,光学之顶级、售价之昂贵,实际上人家panavision镜头只租不卖的。变态吧。不过也是延续徕卡的设计而已,因为那个时候徕卡也生产电影头,也是Walter Mandler设计的。
其实我觉得很多镜头加产比德产好,因为光学不差,甚至更强,而且还便宜。德味儿都是满满的,我相信德味,人家导演拍电影都按味道选镜头,为啥?谁说世上不存在德味儿。总之我觉得,手握徕卡,不但你能遇见现在这一瞬间,也能感受到未来的那一瞬间。
话说,“王老吉”跟“加多宝”打起来了,“和其正”不见了;“加产”跟“德产”打起来了,蔡司福伦达去哪了?

为什么我没推荐去谁家买相机?

哪个商家最最靠谱?这是我被问到的第二多的问题,第一多的问题是选哪款徕卡。还是先来说说哪个商家最靠谱。

我把徕卡转手给了别人,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别人又转手给了别人,徕卡便流传于世。
购买全新徕卡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因为新品都是正规商家,还有保修,不存在选择问题。我们在这里说说在二手市场捡漏,玩器材的乐趣其实就在捡漏,兴许跟玩古董一样吧。我在这里说一些自己买二手器材的一点心得:没有十全十美的商家,去找跟自己最对脾气的商家;没有永远对脾气的商家,因为有时候商家自己进货也上了当,最后还是得去把自己修炼成大师。

从进货渠道来看

我们接触到的商家进货渠道基本是两个,第一是国外渠道,第二国内渠道。
国外渠道的好货多,因为能从国外搞到徕卡的,基本都是很懂徕卡的。他们的产品主要是新的收藏限量版,成色新的稀有版。他们的产品质量一般都很好,价格也不会太低,客户大多不差钱。如果遇到有些商家机器售价不贵,说明他们进价也不贵,你正好遇到,那么恭喜你,捡漏了。这些商家当你购买几次之后,以后再购买都会给你不小的折扣。
国内渠道便宜多,因为国内商家收器材压的非常低,不然真是赚不到钱啊。他们收镜头时,如果你的镜头有划痕,折损20%;如果掉漆,折损20%;如果起雾,折损30%;如果长霉50%;如果以上都具有,要么不收,要么跟你用个更破的换了。这些商家对器材了解也不是特深入,所以不管啥特殊版本一律按普通版本收,所以你很有可能低价捡到一些特殊版本的器材,捡漏的概率跟风险一样都很大。

从销售渠道来看

实体店铺、网上店铺、实体+网上店铺。说实话,网店不一定便宜,实体店也不一定能保修。很烦的事情,是不是。
回到原始问题,哪个商家最靠谱?只需要一条:敢**天无理由包退包换的。这样的商家很少,为啥?因为有很多不靠谱的买家。是个矛盾吧。我就不推荐具体商家了,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经历去判断的,性格不同适合的店铺不同,时间不同适合的店铺也不同,推荐也没有用。作为一个捡漏的,“打了眼”很正常,捡漏也很正常,二手的乐趣也在于此吧。

为什么要用UV镜

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用UV镜,这个问题我也一直问自己。说实话,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裸奔的,这跟小孩子是的,那时候看世界很清澈,很放荡。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孩子伸手要去抓我的镜头——我赶紧下单买块UV。

从成像来说,徕卡镜头从设计之初就已经过滤了紫外线,实际是不需要任何UV镜片的。徕卡不主张带uv,相反,徕卡要求去掉UV来提高成像质量。

另外一部分人说UV能提高纯净度。我觉得,对于其他镜头uv确实是有必要带带,但徕卡镜头带uv只会损害照片质量。  

但是,为什么徕卡自己却做了那么多UV镜?因为用徕卡带多是抓拍,随时拍,uv替代了镜头盖功能。

uv的选择:

原厂UV,对色彩成像的保证还是有的。副厂总是心里不舒服,用了原厂至少心里没负担了,不过得多掏了一两倍的钱。 原长UV还是最结实的,其他厂的热胀冷缩玻璃会被边框挤碎,因为卡的太严实,徕卡不会因为有余量。

徕卡UV有假的了,而且很多。那些明显非常便宜的就得注意了,上个假UV不如来个正经副厂uv呢,当然B+W假的也有。保险的是买个徕卡老款uv。 不过新款徕卡镜头采用旋入式遮光罩,尽量用原厂uv,副厂uv尺寸不合适会卡住遮光罩。

天光镜=UV么,不等于,大于。天光不但过滤uv也过滤晴朗蓝天下的轻微蓝光。天光镜损失0.1的光线,天光镜多用于拍彩色绝,可以过滤蓝天反射到地面的冷色调。天光一般是淡粉色、淡品红,价格比UV稍微贵点点。

买uv前要注意uv口径,e39代表39mm,e46代表4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