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徕卡确认不会放弃胶片相机?

做第一

徕卡是第一个做135画幅相机的公司。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摄影历史可以分为徕卡前和徕卡后。徕卡的诞生让抓拍成为可能,让摄影从影楼延伸到家庭再延伸到街头和战场。数码的诞生跟徕卡的诞生相比,数码对摄影史的贡献那是微乎其微。实际上现在的相机从画幅规格、到快门速度到设计、到卡口到设计都是延续徕卡设计。所以徕卡胶片相机,是翻开摄影史的绝对第一功臣。

做唯一

世界上唯一还在制造胶片相机的品牌。人要做自我否定,也要做自我肯定。在相机众多品牌中,我们看到否定自己的太多了,而只有徕卡,是唯一肯定自己的。而其他品牌总是有点急功近利啦:“数码淘汰胶片啦,快来买数码。1000万像素淘汰啦,快来买2000万,单点对焦淘汰啦,满屏对焦啦……”。否定自己,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当然啦,只有根儿正了,才能苗儿红嘛,想肯定自己确实得一步一个脚印。

做第一,也做唯一。不是口号,也不是态度,更不是那些企业管理者的高瞻远瞩,它只是事实,历史的选择。

相机与随身听的相似性

leica m9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分辨率其实是块遮羞布

播放器都在强调hi-res,可是近十年来sony的播放器分辨率有了,可是听感却不如老款mp3了。哈哈,不得不说,在mp3黄金年代,销量大,厂商有赚头。那时播放器mp3也能出美妙的声音哦,你可以试一试sony的鱼雷、x1050、创新的njb zen等当年的高端mp3。那些mp3清晰度也很好,韵味也十足哦,听一下午都不腻。现在听高清吧,一会就累了。

现在的数码播放器,遇到mp3格式出来声音很烂的,只能靠dsd格式来弥补,美其名曰“会放大mp3的缺点”啊哈哈。分辨率成了播放器的遮羞布,别以为我会相信你们哦,咱也是玩了几十年随身听的人啦。相机也是一样哦,哈哈,别拿分辨率骗我升级,咱也拍了几十年啦啊,啥器材没玩过,遮羞布后面谁还不知道。

分辨率没有错,只是更高的分辨率确实需要更复杂的设计,体积自然会庞大起来,谈不上随身听啦。所以出门的耳机当然选bose降噪,音质没有sony降噪耳机好,但是外面乱糟糟的谈什么音质,bose戴着舒服还轻,sony沉,不舒服,没几天就把sony出掉了。综合下来还是分辨率更低的bose获胜了啊。

飞鸟尽良弓藏

20年前的创新njb zen播放mp3格式,也是立体的,有劲的,乐器的敲击是迅速的,人声与乐器是分离的,不光横向分离,纵向也分离。现在的随身砖头声音虽然清晰,细节虽然丰富,但就是没劲儿,听赵雷的歌儿吧少了一种帅气。况且njb zen也是支持无损wav的哦,啊哈哈。在mp3播放器刚诞生的年代,厂家是冲着接近cd音质做mp3的,那时候一切设计都要向音质倾斜的。所以呢,都很费电。mp3完成了终结磁带随身听和cd的使命,然后就开始放水啦,使用更省电的dac了,放大电路简化了,音质不再是目标啦。

2014左右也有一些手机厂商以hifi手机为卖点成功上位,用户多起来了,厂家转过头就舍弃了hifi芯片,因为hifi芯片确实很费电。更多的人在乎续航和运行速度,有个hifi音质的印象就够了。就是现在多vivo啦。

数码相机的初期也是一样,数码相机的初期都是以接近胶片的色彩为目的去设计相机。虽然ccd费电,但它适合承载大动态的数据,阳光下很有劲儿。当时胶卷在夜里也是需要闪光灯的,所以做好高感并不是相机的首要目的。等数码相机干掉了胶片,画质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其事没有多少人那么在乎画质,于是画质不在是重点,更省电的cmos成功上位,省电,轻手轻脚,虽然在阳光力气不足,但是cmos更细腻,暗光下拿捏的稳稳的,市场也很欢迎,尽管夜里拍照片其实几率不多哈哈。

所以……咱们,并没有说谁好谁坏,啊哈哈哈,咱们说的“相机与随身听的相似性”,挺像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一撮人喜欢ccd、胶片机,也不回有那么一撮人喜欢黑胶、磁带、老cd什么的。

殊途同归

摄影和音乐当然很相似啦,如今都被整合到手机上啦,哈哈,这兄弟两殊途同归了啊。

leica m9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如果说徕卡是玄学,那么参数又何尝不是呢?

徕卡m9+机内色彩饱和度调整“老照片 黑色+白色” 手动曝光直出

玩参数的高手

日系公司是玩参数的高手,并不是说不好,而是说他们很会玩。他们也有不强调参数的高级货,但是促进销量的赚钱的低端货一定会给你标上各种参数。然后让你觉得参数上至少没那么低端。

sony的耳机、播放器系统就是这样,绝对让你眼花缭乱,大部分参数都是顶级而音质实在不敢恭维。而sony一些低调的专业产品却是顶级的,往往并不强调参数。比如入耳式的ex1000、大耳的cd3000。

音响系统越往高里走,你会发现参数越不是最顶级的。而那些特别强调参数的,用参数干掉别人的,往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sony的Hi-Res小金标只给达到标准的耳机贴,但那些耳机差异实在太大了,并不代表好听哦。欧系的很多品牌没贴小金标,口碑却很好,卖的也更贵。

如果说徕卡是玄学,那么参数又何尝不是呢?

日系相机也是一样的玩参数的高手。除去一些主要的专业型号,往往面向大众的产品都是把参数吹到顶级,aps-c像素都比徕卡高,高感都比徕卡好,动不动就把徕卡妙了。这就给消费者一个感受,一种盲目的信任,你看我花很少的钱买到的比徕卡还好。真好么?哈哈,相信参数也是一种自我催眠哦。也是玄学,哈哈。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穿的衣服,喜欢的人,生活中有那样东西真的可以用参数来标示出好呢?徕卡就是这种能感受到好的东西,相信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实的,而相信参数难道不是一种迷信么?

徕卡m9+机内色彩饱和度调整“老照片 黑色+白色” 手动曝光直出

徕卡玄学之徕卡是奢侈品

leica m2r

工具感

历史上很多经典相机,除了徕卡之外,还有宾得的lx、尼康的fm2、佳能7、尼康sp等全金属机械相机,也有黑漆漏铜的版本。如果不跟徕卡做对比,这些机器手感也都很好,样子也古典。但是这些相机跟徕卡比还是在细节上显得毛糙,这些不光是用眼睛能感受到的,皮肤更能感受到,尽管佳能7系列旁轴相机样子很像徕卡,放到手上把玩还是显得工具感太强了。

其实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初期就是借鉴了很多徕卡理念,这是他自己提到过的哦。确实,你能在苹果很多产品里找到相似的手感,表面处理弧度,甚至有的凌厉的棱角也有所保留。苹果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去工具化的理念。只是自打乔布斯没了,苹果就一直走下坡了,再也没有每年等待看乔布斯发布会的兴奋了。甚至以前iphone的相机logo是旁轴,后来是单反,现在是……不说了,iphone已经堕落的不行了。

照片是日抛品,相机才是老伙计

做工具有好处,就是用户量巨大。摄影这件事,被老师们灌输“照片”本身才有价值。问题是世上有多少真的有“价值”的照片呢?照片对对大多数大众来说还是过眼云烟的“日抛品”,而相机本身却是时时刻刻陪着自己的老伙计。

记得当年玩徕卡,朋友建议我换蔡司眼镜片。说你都给底片配徕卡镜片,给自己的眼睛怎么这么吝啬?眼镜可是除了睡觉都陪着你的哦。对呀,尽管眼睛看到的依然是那条路、那棵树,可是蔡司玻璃带来的那一点提升依然令人兴奋。风景是日抛品,眼镜才是老伙计。

leica m2r

奢侈品徕卡

奢侈品是什么呢,就是它的附加价值超越功能价值,徕卡的确是相机里的奢侈品。毕竟买奢侈品的人还是占少数。但是日系做工具的公司有时候也会奢侈一下,来个限量版m卡口镜头。比如胶片年代的宾得、柯尼卡、美能达都做过m口限量版,轻奢了一把。

奢侈一把不是罪

这个镀金亮闪闪,突然联想到了哪个电影,非洲酋长背着金灿灿的镀金ak47,露出了满口的闪亮大金牙,哇哈哈,掏出了一把24k金的沙漠之鹰。买买买,奢侈一把不是罪。哇哈哈。

leica m2r
leica 0 型复刻
leica iiic
佳能7
尼康sp
战争之王

为什么一些现代镜头装不上徕卡m3?

由于徕卡徕卡m3生产时间长,产量更是m2+m4的总和,所以版本很多。其中镜头释放按钮的护圈就有很多种。

1、有的铁圈切口是垂直的,有的是斜切的。

2、有的切的多一些,有的切的少一些。切的少的很多现代镜头装不上去,会卡红点。这点很重要哦~

3、有的不带护圈,跟徕卡m2一样,镜头释放按钮不带护圈。

4、有的护圈用料厚一些,有的薄一些。

其中很多朋友m3遇到装很多带红点镜头会卡的问题,这种m3只能使用红点特别小的镜头,或者不带红点的镜头,很多现代镜头都装不上去。

高考志愿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相机选徕卡还是选微单?

郑强对于选专业还是选学校说的特别好:“凡是要当工匠的、要去找工作的,找一份工作的,选专业。凡是要做比较高端的管理的、生活的比较自信的,选学校,因为学校文化才支撑着一个人”。

这句话说的特别好,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的专业就算考研究生也没啥意义,但也要考,目的就是要给自己增加一份名校的自信。瓦哈。

根徕卡很像呀。i50mm移花接木:“凡是要当工匠的、要去找工作的,找一份工作的选微单。凡是要做比较高端的人文的、生活的比较文艺的选徕卡,因为徕卡文化才支撑着摄影史”。

所以i50mm告诉大家,一定要用leica相机,因为你看到的是全面的,得到的信心是满满的。哇哈哈。

统计显示,看i50mm网站的,99%是本科以上学历,而i50mm网站内容99%是徕卡相关的。当然了,如果您是那1%,也更厉害,您是百里挑一。总之,看i50mm的哇哈哈,都不是一般人哦。

是错永不对 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徕卡m6起泡是怎么回事?

徕卡m6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低鼓起,使表面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泡内可能含蒸汽、其他气体或结晶物。一般这种现象是因为表面涂料产生的气泡,气体中可能含有机物、微生物,甚至腐蚀性的化学成分。在涂装成膜过程中气泡被压平,随着日益增大的压力,最后挤压出了表面涂层的气泡。

实际上造成leica m6有这种现象的导因很可能是徕卡m6时期减少了一些工艺,因为m6的销量是超出预期的,为了提高产量,工厂缩减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工艺流程。当然这也只是i50mm的猜测哦。

徕卡胶片相机m6、m7、mp布帘上的白色圆点是什么?

徕卡相机从m6开始到m7再到mp,都是机身带测光的。测光原理就是在相机卡口内隐藏着一个小镜头,那个小镜头就是测光用的,它读取布帘上的白色圆点获取曝光量。

确切的说白色圆点直径12mm,大概占底片的13%,而且不是纯白色,涂抹的也不均匀,这是有意为之。那是一种特制的金属氧化物,能贴合布帘弯曲,而且不会变色。

轻微的磨损不会对测光准确性有太多影响,磨损后测光数值可能会轻微过曝光,如下图影响顶多也就10%,甚至更低。同时徕卡的快门准确度有10%的浮动都属于正常哦,啊哈哈。胶片摄影就是这么任性,没办法。

实际胶片摄影,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是故意将胶卷过曝光半档或者一档使用(参考:摄影的艺术)。所以实际使用中不会感受到什么。

胶片还是数码,如何解释数码“ plastic塑料感”

经常看到一些老外说数码照片plastic。不懂什么是塑料感,今天Chén给多解释特别到位。

Chén:

所以胶片数码之争 其实精髓还是plastic这个词

以前家里挂画 说让人来画一幅油画还是挂一幅高清打印的世界名画。当时用到解释是 手工油画画出来的虽然没有名画打印震撼,但是画质没有颜料堆砌的厚实感,当时用到的一个词语就是 too plastic

而且整容也叫plastic 很贴切

光滑但没有质感

为什么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1米,而m口都是0.7米

天涯若比邻

徕卡镜头工业设计非常合理,对焦模块是不含光学组件的。如果你拆一只徕卡镜头就会发现,对焦环直到后面的卡口是一个整体,而光学模块是一个整体。对焦的过程,就是对焦环推动镜头的光学组件前后移动。转动徕卡镜头的对焦环,转到无穷远,你会发现镜头收缩到最短了。是不是很神奇,原来对焦到天涯,镜头光学组件却离底片最近,真是天涯若比邻。

30公分的差距

光组推到离底片最近时,焦点是无穷远;光组推到最远时就是最近对焦点。当年徕卡是先有的螺口镜头,后有的m口。为了镜头兼容性,给螺口增加一个1毫米厚的转接环,就可以变成一只m口镜头。所以实际上m口镜头的光学组件比l39螺口镜头离底片远1毫米,也就是m口的焦点比螺口的要近一些。远离1毫米,焦点拉近了30公分。

普遍情况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1米,而m口都是0.7米

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1米,而m口都是0.7米,眼镜版镜头都是0.65米。为甚么眼镜版是0.65米,这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也有少数订制版本和改装版不遵循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