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把照片跟器材捆绑在一起虚荣。我是一个喜欢器材的人,图片管理是根据器材分类的。拍了照片,展示出来,如果我保留这个秘密,他们会问,让他们猜,那才是虚荣。而有时候没有写胶卷信息,并不是不想写,主要是用的很多是过期不知名胶卷,没办法。
分类: WHY 为什么?
我不是摄影师,只是爱用50mm镜头聚焦5米的普通人
我是什么人?这个问题不能轻易回答了,人不能轻易给自己定义。如果我是摄影师,那就意味着不得不去拍照片,每天起床就要想着,有很多任务等着要完成。
事实上,我从不把摄影当成任务,摄影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一个习惯,跟洗脸、吃饭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摄影师,那一定不是正常的摄影师,我从不关心新闻事件,也不会打抱不平,也不会欣赏名山大川。我的镜头不会对准那些,我有自知之明,那些我干不了。我爱用50mm镜头,聚焦5米内的事情。
摄影的苦,就苦在学别人的样子,想用别人的方法拍出相似的照片。摄影的痛,就痛在无法获得名声和名次。摄影本身不应该有苦痛,如果有,那一定不是摄影的错,它只是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生活。
确实,很多人凭借照片成为了摄影师,但我不是,我是凭借照片成为了我。
为什么偏偏徕卡百年有型

世界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既不因相机像素提升而精致,也不因自动对焦速够快而清晰。日新月异的相机让我看到了升级的科技。一成不变的相机,才让我看见日新月异的世界。
试想,如果你从9岁就开始用相机,用到90岁还是这样的机器,不会有新的操作界面,时间久了相机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一切都成为自然,这样的相机几乎只有徕卡了。
与其说徕卡是徕滋公司创造的,不如说是用户创造的,因为用户不要求它改变,别整m5这样的怪物,升级我也不买账,我就要用习惯了的机器,于是徕卡百年有型。
现在是2060年:打电话只需要碰一下耳朵,想一下对方的名字,全都在家中办公了。拜全景地图所赐,家里的窗户可以看见全世界各地的现场直播。街上人不多,到处是无人快递车,有送餐的,有送包裹的。再也没有小商贩,再也没有人逛街。我会怀念2016年,那时候还可以街拍,还可以讨价还价,还需要出门上班。拿出我的M3,装上一卷停产20年的胶卷,像2016年一样去街拍。如果能回到2016,那我一定会珍惜街拍时光。
为什么语言影响摄影风格?
为什么www.i50mm.com禁止评论
作为街头摄影师,
职业摄影师会觉得我控制光线有技术问题。
旅行摄影师会觉得我的照片司空见惯毫无新意。
艺术摄影师……
风景摄影师……
风格不一样的摄影师在一起坦诚的讨论摄影,
不打起来才怪!
我很喜欢看赵嘉的《兵书十二卷》,尽管他对器材的评价跟我不一样,比如他很推荐索尼、蔡司和福伦达,我却不太喜欢。作为职业摄影师,他们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时间、光线、内容,在他们的世界里摄影是等待光线,创造场景,一切都在掌控之内。
我也喜欢张千里的《旅行摄影圣经》,尽管我不怎么旅行,也不怎么学他的构图技巧。但我喜欢他晒出旅行装备、器材。作为旅行摄影师,他视野宽阔,还有助理帮他抬器材翻山越岭。
街头摄影师与赵嘉和张千里都不同,街头摄影师除了能掌握自己的相机,其他都不受自己控制,也不会拍到异域风情。尽管都叫摄影,却完全活在在不同的星球里。
哪怕同是街头摄影,也不一样,喜欢荒木经纬的很可能跟喜欢薇薇安的骂起来,喜欢布列松的很可能跟喜欢森山大道的打起来。
i50mm是海上钢琴师,是一场独奏的表演。它是没有锚的船,摇晃着地平线,海鸥游来,青鱼飞走。
为什么不要用手机摄影?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操控不好。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照片质量差。
我不用手机摄影,并不是不相信科技,相反,我不相信自己,容易得来的也容易失去。
回头看,自打手机带了拍照功能,也拍了不少照片,但10年过去了,手机拍的照片都跟着手机一起不见了。
非常佩服一个人,把手机里的照片都打印了,足足两个购物袋,有魄力的人。我做不到,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照片都丢了。你是不是也一样?想想你手机里还有一年前拍的照片么?两年前的照片呢?你多久换一次手机?多久恢复一次出厂设置?照片是不是跟手机一起消失了?
历史告诉我,用手机拍的照片,都消失在了手机里,拍一张照片,并不是记录了一个时刻,反而是失去了一个时刻,还凭添一个丢失照片的烦恼。相信我,照片的海洋一定会在手机这儿决堤,所有苦水都会注入你自己的肚子里。
我想告诉世界,不要用手机摄影!
为什么我出片率不高?
大师出片率也不高
做凡人,才不为出片率烦恼
为什么不要羡慕在大城市摄影?
很多人抱怨国内不如国外出片,也有人说小城市没有北京上海容易出片,似乎因为自己不在大城市,不在国外就没法摄影了。
为什么路人不反感我街拍?
在街拍中,我需要,最隐蔽的伪装,和最暴露的真诚。其实隐蔽与暴露是绑在一起的,像快门与光圈一样,是凝固瞬间的一部分,街拍,不可能不被人发现。没反感,并不意味着没看见。调整好自己,尽量去做到被发现但不被反感,这是街拍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