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古板印象里,摄影师往往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后来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呀。比如这位日本的80后哥们石井靖久,本身是医生,同时还是摄影师哦。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石井靖久1936年生于北海道。这老爷子原来是专业摄影出身哦。1961年毕业于东京摄影学院。第二年加入中央摄影棚,在那里他在Naoya Sugiki手下工作,1965年开始了他的自由摄影师生涯。1969年,操上和美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此后,他的工作不仅包括拍摄广告,还包括电影指导。
这哥们在人像摄影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80多岁了依然奋斗在一线。到现在很多日本杂质的封面都还有操上和美拍的。
i50mm一般不太敢推荐人去看这个电影,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觉得无聊,看不懂,特别是后面,很多人都崩溃啦,“变态、有病”。连那些豆瓣大神都搞不定,竟然评分只有6.6。
你一定要先知道,《胶片之恋》导演是日本著名肖像大师的电影。
实际上操上和美把他的摄影理念渗透到了这部电影里,只有对摄影有深入思考的人才能看出深奥的哲理。哇哈哈哈,i50mm看懂啦,估计国内能看懂的不超过十个人。你能看到i50mm这篇文章,算是赚到啦。又是头一份。
男主曾经给杂志社拍摄照片,但不喜欢拍那种照片,放弃了工作,坚持拍摄“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可惜,这样赚不到钱,所以才会接偷录女主的活儿,才会有后面的故事。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操上和美Kazumi KurigamiAlexander Rodchenko 是最早使用徕卡小型相机的先驱,并在摄影史上留下林浓重的一笔。虽然他的照片并不多,但对后面摄影的甚至艺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亚历山大·罗琴科是俄罗斯艺术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他是现代结构主义和俄罗斯设计的奠基人之一。罗琴科是俄罗斯革命后出现的最具多才多艺的建构主义和生产力艺术家之一。他曾是一名画家和平面设计师,后来买了一台徕卡,从此步入摄影圈。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Alexander Rodchenko 亚历山大·罗琴科ILse Bing
20世纪30年代ILse Bing伊尔丝·宾与同时代的布列松、曼·雷和布拉塞一起,将巴黎打造成了现代摄影中心。因她率先使用了创新的小型135徕卡相机,一种新媒体摄影风格诞生,被称为“徕卡女王”。为了逃避战争,她于1941年移民到纽约,虽然1959年从摄影界退休,但她的职业生涯在70年代末被重新发现,并在一系列重大回顾中受到庆祝。她死于1998年,就在她99岁生日的前几天。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ILse Bing现代这个时代为什么会有个摄影记者会拍摄4×5胶片?
特朗普弹劾听证会上用4×5胶片相机的摄影师是谁?
摄影记者大卫·伯内特(David Burnett)和他的木头相机在上周特朗普弹劾听证会拍照,一不小心成了焦点。竟然抢了特朗普的风头,我擦,哥们这视频,被国外电视台播放了,也在i50mm的朋友圈炸了锅,他那娴熟的上下片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特别是用嘴叼着底片那叫一个酷。
很多人说自己热爱摄影,痴迷于拍出一个人不具备的气质,痴迷于拍出并不存在的风景,甚至还有人为了得奖把鸟翅膀用钉子定在树上、把青蛙粘在树枝上,我的天?
哎,看看我们器材党,才是真正的热爱摄影呀。一个真正的器材党,并不是因为喜欢器材才去摄影,而是因为喜欢摄影才越来越喜爱器材哦。在乌烟瘴气的摄影圈,唯有咱们器材圈才保留着最原始的真诚啊。
我们不求名利,我们用自己的钱买买买,买自己的喜爱,真香。
电影《枪声俱乐部》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哦。
再烂的器材也能拍出好片子,卖掉片子,然后用赚的钱买更好的器材:
i50mm说:
做一个有理想的器材党!
这哥们最著名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阿里挥舞拳。一张是911幢大楼吃瓜群众还在乐。
远处大楼在冒烟,隔岸观火的是有一群青年,轻松的聊天,而且还在笑。这张照片是Thomas Hoepker托马斯·赫普克尔抓拍的。当他听到世贸大楼被撞的消息后,立刻驱车前往,可惜走错路了,只能在远处拍拍,他拍了好多张。按Thomas Hoepker托马斯·赫普克尔自己的说法是,那时候只是觉得有点意思,没有多想就把它拍下来了。后来这个照片被广泛传播,影响非常大。
上个世纪是摄影的黄金年代,大师辈出,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冷战前后。那时候的摄影师没什么地位,甚至是找不到正经职业的二流子,特别是战地摄影师,拿照片换钱,有今天没明天的。他们脑子里想的这是如何把爆炸新闻照片卖出去,到焦点去。甚至伪造、编撰、故意夸大。
后来的摄影师为了拔高这个族群的地位,于是给那些“古代”的摄影师“封神”,这样就出来了很多“摄影大师”,似乎那些人很有人文关怀,甚至关心人类,于是现在的摄影师自然而然的继承了这种“大师”属性。给旧人封神,不是为旧人,而是为今人。
过去的摄影师只负责拍照,是文字记者的配角,真正对照片的解释权在记者口里,在编辑口里,而这些是要服从政治舆论导向的,摄影师对出售掉的照片根本没有解释权。所以很多历史事件其实是被曲解了的,甚至被利用了的。
只有极少数强烈要求保留照片解释权的,那就是布列松,他甚至禁止任何编辑对他的照片进行裁剪。因为不经自己同意而被有意剪裁是会改变照片原本意图的。这件事被很多人误认为布列松从不裁剪照片出于艺术目的,其实他是不允许别人干涉照片的解释权。
我看了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很多针对中国抹黑的,都是未经证实的猜想,然后被国外舆论导向故意抹黑。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是不是很多针对其他国家的报道也有很大水分?特别是当年欧美掌握着舆论导向,针对弱势国家的报道是不是也一样被扭曲了?
这种摄影师可以pass掉了,因为他没有胆量站出来解释,而是躲到一个角落数钱。如今更有一群傻蛋,把他拉出来膜拜,哎,这些人啊,不是傻,就是坏。
过去,很多摄影师都是二流子,现在也是。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摄影师并没有对照片的解释权,这就是为什么布列松显得如此传奇的原因。倘若真要封神,那么唯有老布一个。
在pageone书店被《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的封面吸引了,冰天雪地中,回首前行,他的头发和胡须在风中飘摆,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单纯、反叛, 风一样的男子。不由得,驻足翻看,这是一本上乘佳作! 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如果说摄影是视觉艺术,那这本画册是渗透灵魂的艺术。
俄罗斯摄影师Ekaterina Solovieva独特的黑白影调,能让人感受收到一种残破、悲伤、坚定、积极、乐观,悲怆的诗意。我的坚强并不多,只比苦难多一点。
书的的内容围绕封面那位明星犯儿的牧师Arkady Shlykov展开。 Kolodozero 是俄罗斯森林深处的一个小村庄,人口很少,2001年, Arkady Shlykov于神学院毕业,带领着重建教堂。起初当地人对这个摇滚犯儿的牧师是抵触的,后来他们都爱上了这位“明星”,欣赏他的平和于温柔。
全书分为9个章节:Viking、Runaway、Christmas、Easter、Summer、Yurka、Fall.Grape of the North、The Interlude to Winter、Life Report。分别穿插黑白图片和文字故事。开篇第一张图片是车窗前迎面而来的大雪,准备迎接心灵的冲击吧。
对这本画册实在太喜爱了,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人看,他们也都被这种诗意的摄影打动了。目前能在pageone实体店购买,亚马逊网站也能买到,但要等个把月。 于是我想看看摄影师更多资料,原来她的作品在BBC、GEO都有见到,也搜到一篇徕卡leica lfi的文章。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这个项目的网站https://ekaterinasolovieva.com/。
摄影师 Ekaterina Solovieva 是黑白胶片大师,有种独特的摄影风格,给我很大启发,跟欧洲、美国的风格不同,原来摄影可以这样呀。后来在instagram上找到了摄影师Ekaterina Solovieva,了解到为了拍摄这个项目,她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她还告诉了我一个震惊的消息,就在这本书出版的第四天Arkady 去世了。这本画册里记录了生命和成长,出生和死亡,告别和失去,这都是人生终将经历的一部分。
画册是由Schilt Publishing出版的,装帧非常有气质,封皮是网纹纸,给人一种磨砺的触感。黑白影调印刷也非常棒,文字排版一气呵成。似乎能感受到俄罗斯的冰天雪地。
徕卡m6、summicron 35mm f2 asph 黑漆版、summicron 50mm f2 rigid。
如果你手上只有法国、美国画册,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购买一本来自俄罗斯的这本画册《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令人惊叹的风格。这是一片坚实的土地,长出不屈的灵魂。
还是那句话,我们国内摄影师拍的很多画册下手太重,把农村拍的惨兮兮的,其实人家自有乐观的一面,那些摄影师却看不见,也拍不出来。所以我几乎不买国内摄影师的画册。不要向我展示秋寒,我的心里需要春天。
不光摄影,电影也是如此,国内导演下手太重。《1942》、《南京南京》等这些电影镜头太惨了,我不忍看下去,这种电影我都是当场走人。同样的灾难电影《辛德勒名单》,导演斯皮尔伯格都伴随眼泪拍下来的,有段屠杀场景剪辑完成,给他看,他看了一段,闭上眼睛说:“你剪的非常好,很震撼,但我看不下去,我不要给观众看这个。
强烈建议国内那些有点名气的摄影师、电影导演、学生、摄影爱好者都看看这本书,拿捏的非常到位,在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满足之间平衡的非常好,这才是艺术,才是一本能让你放在案头反复翻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