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使用几台徕卡都可以 ,35mm左右开弓,一个1.2米,近距离防身。一个3米中距离点射。
再来个50mm5米扫射。
如果脖子给力,那就再挂个90,狙击。
再来个134mm或者200mm的单反,远距离轰炸。
全副武装特种装备,满火力覆盖。
当然了i50mm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咱这颈椎不太好。而且多数这么干的,还是战地摄影师。
继续阅读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一次使用几台徕卡都可以 ,35mm左右开弓,一个1.2米,近距离防身。一个3米中距离点射。
再来个50mm5米扫射。
如果脖子给力,那就再挂个90,狙击。
再来个134mm或者200mm的单反,远距离轰炸。
全副武装特种装备,满火力覆盖。
当然了i50mm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咱这颈椎不太好。而且多数这么干的,还是战地摄影师。
继续阅读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爵士多是放松的音乐,相对来说更舒服一些。流行也不错,只是到了一定年纪对歌词要求高了,并不要要多高深,要的是真实,那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嘻嘻。很多流行的歌词咿咿呀呀确实无法入耳。可以精选一些接地气的中文,或者干脆尝试听听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听不懂的歌,哈哈哈,毕竟流行歌曲的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容易下口。
走路时不要听交响,因为交响不是取悦人的,那次正在换电池,一通大鼓来袭,手一颤,徕卡m9的底盖掉地上了。从此走路不敢再听古典了,古典音乐很多都是跌宕起伏雄伟壮丽,稍不注意就把脚步走的高高低低,挺危险的。如果非要听古典,那就来个世界名曲吧,那些是专门节选的好听那部分。村上春书跑步的时候听爵士,为什不不听交响呢?应该也是这个原因。交响信息量太大,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听1、2个小时就是极限,听多了那真是胡听了,甚至可能累的睡着了,而去需要闭上眼睛听最好。而爵士更容易边走边听,人家天生就是可以听一天当背景音乐当哇。
听的音乐是会被拍到照片里头的哦,真的哦。世间万物都是一种粒子波,耳机里的声波传入脑电波,画面上的光波透过眼睛进入大脑,你的脚步在摇摆,手指在摇摆,心情也在摇摆,在共振的一刹那,咔嚓,融合在一起了呢!呵呵哒,当然了,找到那个决定性瞬间并不容易耶。
不在乎对焦准不准,不在乎构图平不平,反正就在那个时刻,该按下就按下去。
民谣乐队还是不错的,令人舒服的摇滚也行,至于重金属什么那种令人愤怒的音乐就别听了。容易跟路人干架。最后……带耳机走路要注意安全!!
记得那个抖音里的梗,老爷子喊“大家注意啊,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f11……”,呵呵哒,其实f11暴露了老爷子用的不是徕卡,因为徕卡镜头的最佳光圈不可能是f11,徕卡镜头很多f5.6就是最佳光圈了,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
徕卡古典镜头(就按1990年以前算吧)大概的特点是:全开可用,收一档就很好了,再收一档基本完美。基本f4、f5.6到最佳光圈,几乎不会用到f11,而且徕卡的f11画质已经开始略化了。而现代头,asph镜头,基本全开就很好了。
说了这么多,怎么跟除尘没多少关系呢?当然有了,因为徕卡m数码相机ccd/cmos上的灰尘都是在f5.6以后才比较明显的哦。所以真正懂徕卡镜头特点的摄影师都是尽量全开使用,或者为了获得更高锐度和反差收缩一二档。所以徕卡m机没有超声波除尘功能也无所谓啦。
距离0.7米~2米,全开光圈,f1.4或者f2。
距离2米~5米,f2.8。
距离5米~无穷远,f4。
嗯的f4就到头了,连5.6都不会用的哦。比较激进啦~
以上说的都是数码相机,胶片相机受到快门速度最高1/1000s制约,有时候不得不用f11,因为光线太亮了又恰好装了iso400的胶卷。这时候就要用f11+1/1000s的组合了。当然了,胶卷相机就不涉及到除尘的问题了哦。
而数码相机真的积累灰尘多了也好处理,使用果冻笔就解决了。
听朋友说徕卡要发布黑漆m10p了,他等了几年了。徕卡发布有个规律,都是一个型号先发布银色、黑铬、灰色,最后再发布黑漆版本。为什么都是这个顺序呢?
很多人就是喜欢黑漆,新型号出来却买不到黑漆版本,只能等几年,是徕卡不想赚钱么?很显然不是。
黑漆的生产速度比银色的要慢得多。看来徕卡还是很有经验的,分开发布,就可以不积压银色和黑铬,最后用黑漆压轴,也不至于造成黑漆突然供货不足。销售上不积压产品,资金周转效率更高。徕卡这么多年的经验还是值得学习的。
历史上徕卡的黑漆版本是比银色的稍微贵一点点的,生产效率低,人工参与度高,产量也上不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徕卡的黑漆版本那么少啦。其实不但徕卡是这样,佳能7旁轴、尼康s旁轴、康泰时t的黑漆版本、美能达tc1等,都是黑漆比原色少的。
徕卡是第一个做135画幅相机的公司。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摄影历史可以分为徕卡前和徕卡后。徕卡的诞生让抓拍成为可能,让摄影从影楼延伸到家庭再延伸到街头和战场。数码的诞生跟徕卡的诞生相比,数码对摄影史的贡献那是微乎其微。实际上现在的相机从画幅规格、到快门速度到设计、到卡口到设计都是延续徕卡设计。所以徕卡胶片相机,是翻开摄影史的绝对第一功臣。
世界上唯一还在制造胶片相机的品牌。人要做自我否定,也要做自我肯定。在相机众多品牌中,我们看到否定自己的太多了,而只有徕卡,是唯一肯定自己的。而其他品牌总是有点急功近利啦:“数码淘汰胶片啦,快来买数码。1000万像素淘汰啦,快来买2000万,单点对焦淘汰啦,满屏对焦啦……”。否定自己,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当然啦,只有根儿正了,才能苗儿红嘛,想肯定自己确实得一步一个脚印。
做第一,也做唯一。不是口号,也不是态度,更不是那些企业管理者的高瞻远瞩,它只是事实,历史的选择。
很多人说自己热爱摄影,痴迷于拍出一个人不具备的气质,痴迷于拍出并不存在的风景,甚至还有人为了得奖把鸟翅膀用钉子定在树上、把青蛙粘在树枝上,我的天?
哎,看看我们器材党,才是真正的热爱摄影呀。一个真正的器材党,并不是因为喜欢器材才去摄影,而是因为喜欢摄影才越来越喜爱器材哦。在乌烟瘴气的摄影圈,唯有咱们器材圈才保留着最原始的真诚啊。
我们不求名利,我们用自己的钱买买买,买自己的喜爱,真香。
电影《枪声俱乐部》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哦。
再烂的器材也能拍出好片子,卖掉片子,然后用赚的钱买更好的器材:
i50mm说:
做一个有理想的器材党!
举个例子,你拍一个美女,能看出脸部各处轻微的色调、明暗反差变化。徕卡的镜头能拍出接近人视觉感知的反差。蓝天也是,没有天是那么单纯的蓝,远近是有雾霭的,蓝色的深浅变化很难演绎。
要做到徕卡这样的极致光学,需要增加几片高级镜片,高级研磨,生产速度也会极低,自然价格也会不菲。如果以锐度为目标,大可不必这样。做个背景虚化、焦内锐利,不是很难,但做到徕卡那样的高级微反差,相机界没有,蔡司也不行。这就是为什么蔡司头跟福伦达头,装到徕卡上也没徕卡味道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的甚美更喜欢修饰之后的美,让脸部平整一些,干净一些,要那么多微反差干啥。最好把化妆没画好的地方给我自然涂抹。嗯,佳能很擅长干这个。最好把景物边缘对比度提高,嗯,尼康在这方面更是高手。假如,全世界90%的照片都是徕卡拍的,看多了徕卡的照片,很可能,看到佳能尼康索尼的照片,也会觉得新鲜,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玄学。
徕卡镜头设计哲学就是结合当前玻璃材料,把光学发挥到极致。而实际上50年前的徕卡就做的很好了。徕卡镜头一向是超出当前时代对镜头的需求标准了,这就是徕卡镜头的玄学。
极端的讲,用4b铅笔跟2h铅笔画画,4b的微反差自然比2h多很多,就是指的微反差。而这个微反差来自于现实世界,也没有什么玄乎的,所以135领域徕卡镜头一直是被尊敬的。
一手徕卡是给有钱人和真爱的人准备的,一机一镜八万块,大部分人真的玩不起。但玩徕卡的人里十有八九都是玩二手的,二手徕卡我认为不存在买不起的人,一套最便宜的徕卡iiic加elmar 50 3.5只需要5000块。而且徕卡新款数码也有一万左右的嘛,D-LUX系列、T系列、X系列都不贵,只是你觉得性价比低而已,并不是买不起。这个价格不过是你过去两年淘汰掉的那两个手机的钱。
什么?玩不起胶卷?吃得起肯德基就玩得起胶卷!
什么?二手丢人?很多明星买二手哦,发哥一屋子二手呢!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懂相机,捡便宜,十有八九买瞎了。胶片m还好修,数码m可难修了,很多二手数码M机被上家鼓捣跑焦了,下家还以为镜头有问题,徕卡镜头是金属疙瘩,一般不会跑焦的。徕卡M胶片机调节跑焦很方便,所以一般二手的胶片机跑焦问题不多。数码机可不一样,要拆机调整,很多人不懂,按胶片机的经验鼓捣数码机,结果就是世面很多二手数码M机是跑焦的。本来想捡便宜,结果砸手里了,玩不起啊玩不起。
买二手相机,特别是从不熟悉的人手里买太便宜的器材,一定要小心,不要图便宜哦,哪有那么多漏可捡。自打华为跟徕卡合作,如今谁都认识Leica这个标志了。
虽然说徕卡M可以兼容50年前的镜头,但是毕竟年代久远,有些老镜头在无限远不合焦,前面合焦就行了,别那么在乎无限远。可您是拆物专家,听人说无限远对焦可以调,买个L扳手就上手了,无限远合焦了,近处跑焦了,最后只能拆机维修。我说过多少次,数码m不要自己瞎调无限远对焦结构,数码m跟胶片m是有区别的。胶片自己能调,数码不行,数码m调那个要拆机,你要是敢拆机,拆一个废一个。
胶片m摔个稀巴烂也能保养好,是金属件,哪里有问题换哪里。数码可不是,数码到处是电路板线,对焦结构也有变化的,不是每个师傅都修得好的。
镜头也是别自己瞎调,你没那特殊工具,拧一个花一个。千万也别瞎点油,会漏到叶片上去,点一个漏一个。
我买的是不是一手?怎么新机快门都有几百了?
是不是二手?上家怎么没发票?莫非是三手?
我是不是买贵了?
是不是有暗病?
哥,你怀疑的不是徕卡,是人生。
我见过一个大款来徕卡专卖店取相机,买了一周的m10配了三个头,为了不错过瞬间,十分钟拍摄日出换了七次头,结果是,等上海维修部清灰一个月,抱怨不止。一看就是被单反的超声波除尘给惯坏了,徕卡可没这功能。玩数码m机就要少换头,谁让您是款爷呢?您镜头要是多,就多买几个机身,一个白金汉装三机三镜很轻松的。您要是老换境头,肯定伤不起啊,伤不起。三机三镜?玩不起啊,玩不起。
通过公交车玻璃观看,通过火车窗户观看,通过飞机窗户观看,就是不同取景器的观看差别。但徕卡m3的取景器却有着一种特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取景框面积大,也不是简单的放大倍率高,而是更深层次的视觉体验,或许徕卡公司并不是有意为之。
很少有人的左右眼睛视力是一样的,都有个视觉参差,左右倍率差别不大时,双眼会互相协调聚焦,然后合成清晰的影相,一般来说副眼会随着主眼。
比如我的眼睛参差较大,近视左眼450,右眼550,而且即便带了眼镜,看东西时,右眼还是比左眼看得大一点点。配眼镜的师傅说没必要调整一致,因为几十年都是不一致的,眼睛早就适应那一点点参差了。
最妙的事情来了,把徕卡m3的取景器放到右眼前,同时睁开左眼,用右眼做主眼观看,哇塞,左右眼整合出了完整的影相,眼前没有了遮拦,只有清晰的画面,还有明亮的线框,还有黄斑。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双眼睁开使用徕卡m3的0.91大倍率取景器可以获得最真实、最宽广的视觉。其他徕卡相机的倍率太小了,双眼睁开无法聚焦成一套影相。这就是为啥很多大师定制黑漆徕卡m2,徕卡m4,徕卡m6时要求使用m3的取景器,再不济也得0.85的m6,就是为了双眼睁开获得神奇取景效果。
0.91的视觉参差,眼睛很容易适应,取景器放右眼前,然后两眼全睁开,起初左右眼看到各自的影相是分开的,经过大脑的自适,很快分开的影相合成了一套。此时你可以看到取景器外面的一切,还能看到取景线框。
似乎眼前只是戴了个眼镜,可以自由观看,不受视野限制,更神奇的是,就好像你的眼里内置一个能对焦的黄斑。
对于一个我这样的徕卡粉来说,我是先知道徕卡再知道街拍大师的。似乎有些对大师们不尊重,但没办法,这就是事实。是搜“大师与徕卡”才认识到很多摄影师、马格南,徕卡就像一条线,顺着这条线可以窥探摄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