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器材,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真好

有朋友问怎么做到如此频繁的在不同器材间切换而不觉得生疏的。答案是,其实生疏,也正是这种生疏,每次都能给我一些新鲜感,又多出一些新体会,就这样交织往复,像一台织布机一样,最后给了我一个对器材的整体观念。

并不是为了换器材而换器材。而是今天对这台有感觉,就放到桌子上,拍一发,转天对那一台有感觉,就换那一发。总之,这种不同相机不知不觉萦绕身边的感觉,真好。

塑料相机和镜头有塑料相机的特点,我一点也不排斥美能达a7塑料,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德国货的手感确实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非要拍照片才能体会到的,是它本身传递给你的那种严谨态度,总能给你一个警醒,摄影,是一件可以认真的事情哦。

康泰时CY 40-80mm f3.5也许小光圈就足够好了

唯二的德产变焦头

康泰时CY 40-80mm f3.5是cy口镜头中唯二的德产变焦头之一,另外一个是70-210长焦头,都是正宗德国产的。我对德产不迷信的,比如徕卡很多加产头也很好。但是,这枚德产蔡司40-80mm镜头的色彩,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徕卡镜头。高光压得住,暗光还出彩,更漂亮的是中间色彩有戏剧性的反差,蔡司的色彩被它演绎的美妙绝伦。

它的色彩简直让人痴迷呀。那种意境出来,谁还在乎放大到100%去数一数人物的头发呢?不得不承认呀,蔡司是镜头设计的大师呀。

蔡司的颜色演义

说蔡司是色彩大师似乎没人会反驳,特别是这种纯正德产的蔡司,那颜色简直演绎的让人如痴如醉啊,不知该该说什么好了。你甚至可以忘记的的暗角,忘记它全开处不那么锐利。但是如果你要用全开锐利+无暗角跟我换蔡司的颜色,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蔡司的颜色。只要是有颜色,它就可以给你演义,是的它绝不是真实的,但绝对是最有戏剧性的。

f3.5一样可以虚化

对器材的过于依赖,绝对是让自己摄影提升的一大障碍,过分依赖全开大光圈虚化背景,过分依赖模特天生丽质,过分依赖完美的背景,这每一项初学者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上升高阶的拦路虎。

使用小光圈的变焦头、套机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能让人丢掉初学者依赖的那三条拐棍,让自己寻找一种摄影本身自带的一种气质,一种气氛,一种诙谐。让自己更专注于画面的整体光线,哪怕是路人,也能抓拍到人类共通的一种气质,而背景虚化——康泰时40-80mm f3.5的小光圈就足够好了。其实胶片时代吧,大师都不怎么使用大光圈,标头的大光圈、背景虚化,那是给入门用户拍肖像用的,毕竟胶片年代普通人购买相机首要功能肯定是拍肖像了。但是如果你总是停留在玩标头背景虚化的阶段吧,似乎也太不追求进步了,哈哈哈。其实呀,3.5的光圈,也能用来虚化背景哦。

当然了,使用精准的转接环时,你完全可以坐在椅子上稍微向后仰就拍清楚桌面上的东西,而且可以创造出虚化背景的照片。当然,前提是使用精准的转接环,因为国产转接环为了兼容加工不精准是故意缩短法兰距的,这就导致最近对《焦距离达不到镜头标记的最近对焦距离》。

40mm镜头曾经一度很流行

胶片时代,曾经一度流行40mm镜头,因为它介于50mm和35mm之间,兼顾了两个焦段的任务。那时候40mm被定义为随身携带的便携焦距,各家都层推出过各自的40mm镜头。也不难理解,康泰时德产第一支变焦镜头从40mm起跳,应该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

蔡司镜头拍黑白

拍彩色都很好的镜头拍黑白能差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通常来说,135镜头里徕卡的黑白非常棒,是很多老烧的最爱。而蔡司提及的并不算多,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不行,而是更多的侧重于色彩,而黑白似乎比徕卡少一些灰阶,暗部比较暗……。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很差,相反,cy卡口镜头当年的宣传海报很多也在宣传黑白哦。哈哈哈,并不是它反差大,而是cmos比不了胶片的灰阶过度哦,如果上黑白底片,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哦。不过在黑白表现上,我总觉得尼康与蔡司有些接近呢?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感受……,所以我喜欢给尼康的黑白加颗粒,而蔡司的数码黑白加了颗粒也不错。

也许是因为这枚镜头,我喜欢上了彩色摄影

早晨的光线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人能说清楚颜色应该是什么样,必须是什么样。我曾经不喜欢风景摄影,认为他们从来都是一成不变的,有什么拍的呢?然后自从我迷上这枚镜头的色彩,我发现,也许,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天空,它各有每一天绚烂多姿,如同我们的面对尘世的心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40mm端的暗角

胶片镜头放到数码相机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暗角。这枚第一代蔡司cy口镜头也有同样的问题,我觉得暗角首先是缺陷,这是要承认的,不要过分抬高暗角的氛围感。虽然有时候街头摄影确实不在乎暗角。特别是遇到蓝天背景时,暗角还是很明显的,这可以通过软件后期去掉大部分暗角。好在你知道它在40mm端有畸变就行了,而50mm-80mm就没有了。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40mm端畸变


这枚镜头畸变也是不小的,当然几乎所有变焦头的畸变都不如定焦头,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特别是数码时代,哪怕是定焦头也不在乎畸变了,因为相机内部都内置了矫正参数,一是去除暗角,另一个就是去除畸变。不过,对于没有内置参数的老镜头来说,畸变也是最容易解决的东西,只需滑动一下滑块就可以解决畸变问题。当然了,我多数情况是没注意带畸变的,除非遇到这种背后有方格子背景的情况。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f/3.5光圈时的圣光


我是比较喜欢徕卡summilux 35mm 1.4 pre-asph 圣光的,因为它全开后,在阳光下,有一种明迷的美。与徕卡圣光相比,康泰时这枚镜头在f3.5时,圣光要腼腆很多。能称得上明迷的感觉,那一定多少带有褒义性质,因为它不是那种给人带来不悦的“虚”。这种柔化实际上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又恰到好处。如果要去掉这种感觉,实际上只需要收半档光圈到f4,它立马就清晰锐利了。当然了,在f3.5时如果画面中没有高光,你也看不到明显的圣光,它依然称得上锐利。

暗光下f3.5依然锐利无比:

康泰时40-80mm f3.5官方pdf资料

datasheet-zeiss-vario-sonnar-354080-en

尼康镜头后期余地确实很大

nikkor 35mm f2 auto + sony a7s

在频繁的器材切换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喜欢在尼康镜头拍摄的照片上“动动手脚”,也许是因为它该有的清晰度都有,而颜色氛围,稍微倾斜,都可以出现不错的效果。尼康这家公司的风格是直来直去的,就像它的镜头,它把它能做到的“锐度”,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做到最好,它把它能给你的颜色全都给你,它不通过“调色”掩饰或者说“装饰”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它把后期那部分留给摄影师自己。——也许,这就是它能一直拥有专业摄影师忠实用户的原因吧。

好镜头是没有暗角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最令人讨厌的暗角,不知不觉成为了“氛围”的狡辩。那种处处出暗角的镜头是明显的缺陷。在我用过的镜头中,只有施耐德的超级安古龙敢把暗角称为特色,但依然不值得过分的追捧。而其他镜头,偶尔出现的暗角,属于还能接受。但是,就是有一种论调,非要把暗角称为氛围,那只能说那是一种狡辩。

如果拍十张,五张都有暗角,那就是一种给人压抑感的暗角,那镜头是不足称颂的。你能想象得到么?美能达变焦胶片镜头,都可以如此放心的使用,没有明显的暗角。还是那句话,美能达拥有和徕卡最接近的镜头哲学。

我不喜欢暗角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内心想让它出现之前。

美能达af 24mm-50mm f4镜头色彩不错

生活的色彩层层叠叠,上一层、下一层、中间还有一层,我们总是在重复的一天一天中遇到稍有不同的风景,以及稍有不同的自己。这个地平线的色彩令我精神抖擞,更令我想不到的是,美能达这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镜头,色彩竟然还原的如此真实。它没有过分强调颜色,又没有放弃每一点灯光,更没有平添所谓的氛围“暗角”,一切都是如此平实的还原出来了。美能达镜头的色彩,确实是最接近徕卡色彩哲学的,它让你更专注于现实,而非所谓的镜头味道。

德文器材网站aikamerakult.de

摄影只是一瞬间,永恒何尝不是,一瞬间,刚好看一篇器材使用感受。这是一个德语的网站。可以使用浏览器翻译插件看哦。不错的。老相机看着就带劲,特别是那台徕卡m6,哈哈哈。。

摄影之路就是这样,世界通过各种器材考验我们的摄影,让你拥有所有器材,再让你变得没有器材可用,最后做到任何器材都可用,最终忘记器材,找到自己,嘻嘻嘻。

美能达af 28-85mm f3.5-5.6 美能达 好运达

当使用美能达镜头时也能发现它的好,且一点也不后悔没拿着徕卡出来时,并且,觉得自己当前手持的普通器材,就能拍到自己想要拍到的东西,甚至使用如此便宜的镜头,还能拍出如此画质,还有一种幸福感,那么此时,你已经成功从器材党大学毕业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没能毕业,与年龄无关……,他们都被世俗的价格陷阱和面子拦住了。当然,没用过徕卡,就来贬低徕卡,甚至声称什么可以替代徕卡,那只能说明你还没爬山房顶,就已经点评四周风景了。

美能达-好运达

其实我是挺喜欢美能达这个品牌的,很早之前我就给sony a390配过一批美能达头,玩了很长时间嘞。它的镜头颜色还是有他自己特点的,“美,能,达”多好听的名字呀,也不知道当年怎么想的,这名字应该是整个相机品牌里最好的了。

它的这种黑漆金属的这种触感、视觉感受非常粘手,就是当你不想摄影时,也想拿过它来转一转,这枚af 28-85mm f3.5-5.6镜头有这个触感的。与后来的塑料+橡胶的触感好多了。这种让你总想摸着它的触感——会给你的摄影带来好运的。这枚镜头真的——美能达——好运达。

我买相机、镜头,是把别人测评、建议,先放到一边的,我是以自己的触感为第一参考依据的,只要我的手粘上了,那就要拿下了,无论——它多便宜……

就拿下面这几张照片来说,就是拿着美能达获得的“好运”。路口来往车辆打亮了等待的行人,而旁边的施工围栏成为了影子的画板。“模特”正在借助焦烟熏烤思绪,而我已经快速捕捉了他很多思绪的影子,这画面,这神态,这灯光,就算我是导演,可能也想不到;这眉头这香烟,就算我是演员,可能也演不好,——而这一切因素,都恰到好处的汇集到一起,前后不到10秒,演员散场、灯光撤销,只留下摄影师暗自窃喜,美能达,好运达。就是下面这照片:

美能达 af 28-85mm f3.5-5.6 + sony a7s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Operation Cicero》是一部195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我是先看的电影,看完后才去查的资料,后来才知道。没想到胶片电影可以恢复的如此清晰,并且拍摄的很自然,说是今年拍的也有人信啊。当然了,主角使用的徕卡iiic配合elmar 35mm 3.5才是经典,另外,还出现了一台拍孩子的相机,至少电影里是给那台相机这样定位为的。那台现在有得卖,很便宜叫蔡司ikonta,迷你皮箱机。

完器材不会让你成为伟大的摄影师,有时候可以让你更容易被电影里出现的器材吸引着去看完电影。全程无字幕,无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全凭听力和演员的表演,我竟然看懂了,这说明,导演,真是一个好导演。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也不知道谁给这个类型的头起的外号——蘑菇头。似乎我们中文就是有这个特点,外号很好起,而且很形象,这大蘑菇、小蘑菇在单反上开了一朵又一朵。嘿,还别说,真挺复古的。咱也不认识那是啥头,只知道当年徕卡有定制过蘑菇头,那可是天价拍卖货。不过,这种相当复古的玩法,真有种赛博朋克的味道哦,老镜新生。史蒂芬曹尔,说他买了很多古老的镜头,都非常棒,而且由于没有炒作,都价格合理,我从道义上是支持这么玩的,因为凡是让人充满热情去做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哦。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好像他这枚镜头叫“梅耶雨果”,咱也不懂,也不多问了,咱只知道“维克多雨果”总之这头很便宜,不是他买不起贵头,是老镜头真的更有性价比。看他拿这徕卡原厂复刻的钢嘴都没提起他这么大兴趣啊。

手持加价购买的官方复刻刚嘴的史蒂芬曹尔

另外感慨一下,尼康35 f2 auto最近0.3的对焦距离还可以当成个微距头用,嘿。

史蒂芬曹尔名字从何而来呢?因为他过去拍的很多片子,有很多风格类似史蒂芬肖尔的,而他又不是刻意模仿,因为那时他压根没听过“史蒂芬肖尔”的名字,我是相信他的。老曹的风格从来不模仿任何人,甚至刻意回避他知道的那些人的风格。所以不去看别人作品,可能是让摄影快乐的一个窍门,哈哈哈,不必在意自己的风格暗合谁呀。毕竟全球那么多风格,等你挨个回避了,再去摄影,可能已经可以当讲摄影历史的教授了……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尼康35mm f2 auto的虚化怎么样

单反的虚化能力实际上是比旁轴占优势的,因为35mm镜头旁轴最近0.7米,而单反的可以做到0.3米,近这一步那可是虚化大大的,而且都是柔顺的那种。

另外通常来说,上个世纪35mm f1.4镜头虚化都很不错,但是都全开锐度差点意思,往往各家35mm f2规格的镜头全开锐度蛮不错的。这个锐度配合郊外虚化,基本上可以达到5米之内突出人物主体,这种广角虚化的美丽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包括i50mm……